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民调显示87.5%的人还在读诗 古代诗歌占绝对优势(2)

2011年09月13日 07:42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64.8%的人认为这个时代需要诗歌

  尽管多达三分之二的受访者不看好诗歌的影响力,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姜涛仍然认为,“人们对诗歌淡漠”的印象并不准确。“我们有时在北大办活动,会来五六百人。日本、美国的诗人都感到很惊讶,在他们国家关注诗歌的人要少得多。我觉得在当代中国,人们不一定读诗,但还是有诗歌情结的。”

  “或许诗歌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即使是商业气息最浓厚的房地产商,都会引用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汶川地震中最感人的不是小说、散文,而是诗歌。”中国银行内蒙古分行职员刘历峰说。

  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张伟特认为,任何经典都需要沉淀,也许要到几百年后,我们才能较为公允地判断,哪些是可以汇入民族精神的东西。伟大的作品存在于大量的创作尝试中。读者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们,并且有耐心去参与凝结经典。

  调查中,超过六成(64.8%)人认为这个时代还需要诗歌。34.9%的人认为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更需要以诗言志;32.0%的人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诗意的民族,诗歌永远不会过时。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臧峰宇说,诗歌是建构精神家园的重要形式。这个时代需要诗歌,来传达中国人的文化心声和一个东方大国的文化气度。

  他认为,比起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现代诗的“巅峰”,如今正是“安静”的时期,诗歌不再成为公众事件。当人们不再过度关注诗歌的文化功能时,诗歌创作者也可以用相对安静的方式表达和写作。

  每个人都可以具有诗人情怀

  这个时代需要怎样的诗歌?63.3%的人选择“言之有物,富有情感”;60.7%的人认为要“与读者产生共鸣”;60.5%的人认为要“反映、反思当下生活”;49.4%的人认为需要“坚守诗人情怀,以诗言志”。

  诗歌到底是为个人写作还是为群体写作?谭五昌认为,诗歌当然有自娱功能,但还是有社会性、集体性的。汶川地震后,成千上万的诗人拿起笔来,纪念同胞,使人们的精神得到抚慰,这是诗歌的至高境界。

  在清华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宋溟看来,诗歌的社会功能不是启蒙,不能让它承受这么沉重的任务,“能依靠昆曲去提高大众审美水平吗?这显然是因果倒置。审美的培养不是几首诗歌能解决的。”

  1996年,臧峰宇发表了自己创作的第一首诗。15年来他一直没有间断诗歌写作。他把自己定位为一名“诗歌爱好者”,这种从中学就开始的对于诗歌的情感,他认为是一种“文化眷恋”。他说,每个人都可以用诗歌表达生活和心声。诗歌从来就没有远离我们的生活,每个人都可以具有诗人情怀。

  也许,每个中国人都有着与生俱来的诗情。一位母亲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我拉着女儿艾黎的手,走上一座桥。因为连日阴雨,水流湍急。艾黎抬起头,突然大叫:‘黄河入海流!’”

  “她在阳光下奔跑,无师自通地即兴作起诗来:‘叽叽叽,我是一个小母鸡!’她大概是因为吃了小朋友妈妈做的鸟窝蛋糕想到的吧。”

  这位母亲说:“这叫有诗意吗?也许远远不够,但艾黎是一个3岁的孩子呀。路边的灌木丛每天都会长出新芽,让孩子的诗情画意也发芽吧。”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