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57岁下岗搬运工拉小提琴41年 精彩生活感染他人(2)

2011年10月24日 10:29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小提琴很娇气,要特定的环境、气温、干湿度,才能体现最佳音色。”老理总尽最大可能追求完美,“一般在家热完身才出来。像《梁祝》,没有拉开时,千万别拉。”音箱,他已经换了5个。按说,白天拉,客流多,但老理不,“夜幕降临,音乐才有意境。”

  演奏小提琴要站着,随节奏而起伏,不然韵律就打折扣。老理每天站4个多小时,最长6个多小时。他不敢喝水,不方便如厕。身边就是饮料摊,“很想喝,但是不敢”。

  老理说自己能吃苦。曾有深圳朋友拍过他在那边拉琴的生活。带盒饭不好挤公车,也怕油不好闹肚子,每晚带5个馒头啃。“当时不觉得苦,后来看得自己想掉泪。”

  感动过,悲怆过,老理说,有他的阅历,才有他的音乐。

  三

  很多年了,老理没登过台,但桥头的三级台阶常坐满了听众。“这是每天最快乐的时刻。”有一次拉了6个多小时,到了凌晨1点,“他们说,你什么时候收,我们什么时候走。我说,只要有人听,我就拉下去!”

  现在,街上、商店,常有陌生人叫他“理老师!”也常接到天南海北的电话,老理都会恭敬地回答:“感谢你听我的音乐。”新疆的许多哈萨克族群众口耳相传,都知道桂林有人动情地拉《玛依拉》,很多人到桂林必来老理这儿,说我想听你的《玛依拉》。

  当问他有没有去考级,老理说,“我要群众承认就行了,让级别来承认我干什么?金钱、名利,都看淡了。”

  有人开他玩笑:“这么多人知道你,‘阳桥拉琴的’,你是名人了!”老理说:“我不是名人,我是人民。我不想出名,只是想让更多人听到我的音乐。美好的东西给大家分享,就是种幸福。”

  老理最简单的心愿,就是他的音乐能有一席之地。他说,音乐,不必非得华丽舞台、高档音乐厅,只要能让人们接受、欣赏,就有价值。

  那天晚上,雨时疏时密。一曲《红河谷》在回旋中,被老理自由地变奏。出租车在桥上来往,骑车经过的小伙儿在雨中停下倾听,走出夜店的德国游客欢呼喝彩。老理沉浸在他的琴声里,一招一式,像是置身一场隆重的独奏。

  简单的幸福 充实的人生(记者手记)

  老理是偶遇来的,他让我想起很多书上、电影里、传说里的人和事。

  想起一位挑水的农妇,看见秦牧家客厅挂齐白石画的虾,担子没卸肩就看着了迷,说真像呀,活的一样。再高雅的艺术,同最基层的群众也不应该有隔阂。让普通人心里面感动,心里面喜欢,这种“高雅”才是有价值的。老理做到了,他爱小提琴,群众也爱听他拉的琴。

  想到电影《立春》里的王彩玲,让生命去成全追求的时候,他们不得不应对着人生的困境,他们都不放弃,都守护着内心的世界。但老理更平易,不因艺术高人一等,也不为出人头地。把琴声分享到越来越多人心底,他的幸福不过如此。

  想到了英国的手机业务员保罗·珀特斯,一贯木讷,没信心、爱紧张,有一天他唱的歌剧却通过网络传遍世界,让无数人眼泪夺眶而出,视他为心中的英雄。艺术追求是要真诚的,纯粹的情感和心灵才能打动人。作品所浸润的情感,不像技巧是可以学、可以练的。

  看到老理在街头拉小提琴,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问他动机。赚钱?出名?熟悉老理就知道,他想法极简单。宁可不要命,也不能不拉琴。给不给钱不强求,你爱听,我就拉。日子清贫,但拿大家帮助的钱更换音箱他最舍得。义务献血,老理一直坚持到55岁生日当天。他的幸福是简单的。如果去桂林,听听他的琴。 (王汉超)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姚培硕】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