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春晚导演”风光的背后
“您挺厉害,中央台的春晚还一年换一个导演,您这一主持就是16年。”撒贝宁调侃道。李春军脸一红,坦率地承认:“能坚持办16年歌会,我内心其实很矛盾,毕竟我是一家六口人之主,一年打工才挣两万多元,我办一台歌会就需要两万块钱。”
李春军在现场没有说出口的一个细节是:有一年他到市里一家很大的电器卖场拉赞助,好不容易找到经理,跟他说明了来意,还把采访报道他的报纸给他看。可对方只是淡淡地一笑,说:“我这可不是慈善机构。”
“当时我的眼泪都掉下来了。”李春军对记者说。
竺培勤在节目现场说,邱隘镇近年来投入到公共文化事业的经费达5000多万元,有公园,有文体大楼,有综合体育馆,还有大广场。这让李春军很是羡慕。
“如果以人均公共文化服务经费论,中国现在最高的人均80多块钱,最低的9块多钱;如果以公共文化服务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论,最高的是0.79%,最低的不到0.3%,这就是我们的现状。”李国新教授用这两组数据,说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差距。“只有包括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公共文化都繁荣起来,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李国新说。
盼望老家门口天天唱大戏
文化是什么?文化是滋润人心灵的东西,是熏陶人素质的东西,是提高人们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的东西。嘉宾一席话,李春军在现场没有完全领会,回来以后,反复看了几遍节目视频,他明白了。
“我粗略地统计了一下,这些年来,通过我们这个舞台走出去的人才有十几个。”李春军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李莹7岁开始参加‘春晚’,一共参加了14届,后来考上朝阳艺术学校;佟丹丹当初通过他舅舅找到我,当上了‘春晚’主持,最后考上北京传媒大学,现在电台当主持;闫华东原来在六家子中学,后来考上沈阳音乐学院,现在阜新民族歌舞团;徐术朴一开始还不太会唱歌,经过几届晚会的锻炼,被朝阳县文化站站长看中,调进了县评剧团。”
“现在是一进腊月门,在外地打工的一回来,就聚到我家,琢磨剧本,选角色,排节目。”快言快语的徐有丽告诉记者。
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革命寇宝玉,80多岁了,也不甘落后,早早打招呼:“孩子,到时候别忘了给我安排一个节目。”50多岁的农村妇女孙守霞,为了参加晚会,天天在家练拿手曲目《洪湖水浪打浪》。
竺培勤介绍,她们镇有个一万多平方米的大广场。李春军对记者说,“我不需要那么大,我家前边有一片林子,想平整出来,供乡亲们打打篮球、扭扭秧歌。用地申请报上去了,希望能批下来。”李春军的愿望是,家门口天天都能唱大戏。
“我们希望更多像李春军这样怀着文化梦想的中国农民,能够在自己家门口的土地上,享受到更丰富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节目最后,撒贝宁的这段感言也正是这片土地上广大农民兄弟共同的夙愿。
本报记者 毕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