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上一页 中国社会诚信缺失凸显 失信加大社会交易成本(2)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2月11日 15:55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问题根源:谁来担当公共信用的示范者

  从诚信主体来看,社会诚信包括政府诚信、企业诚信和个人诚信三类。

  “三者中,关键还是政府诚信,或者说国家主权信用起到主导作用,这是因为政府既是社会信用制度的制定者、执行者和维护者,又是公共信用的示范者。如果政府不讲诚信,企业诚信就难以做到,个人诚信就更无从谈起。”周孝正说。

  然而,目前,有些地方政府诚信缺失现象严重。“比如,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诚信意识淡薄,政策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等,招商引资的时候承诺得很好,又是开发项目奖励,又是政策性奖励,但这些承诺经常不能如约兑现,或根本不兑现。”周孝正说。

  “一些地方政府诚信缺失,让我吃了不少亏。”张先生是一位广东民营企业家,谈及在各地的投资境遇时,他抱怨道,“没去投资前,有的地方政府许以种种优惠政策,说得天花乱坠。等投资之后,又出尔反尔,不兑现承诺,极大损伤了我再投资的积极性。”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多位普通民众对部分地方政府诚信缺失现象严重也有怨言。“这些年,政府举行的各类价格听证会也不少,可是听证会的代表是怎样选出来的,是否能代表普通人的意见,程序是否真正公开透明,我们还存在一些看法。”陈先生说。

  当前,政府诚信缺失已成为社会关注热点。专家表示,在政府诚信缺失方面,主要体现在有些地方政府和部门政策多变、不守承诺、随意性大、暗箱操作、虚报成绩等。

  以政府采购领域为例,实行政府采购,本意是引入竞争、节省开支,可政府采购领域却往往成为腐败的重灾区,甚至出现了海口市一个“五无”空壳公司——海口星海利达软件开发有限公司赢得590万元政府采购大单的奇闻。

  “这就说明,当前,各级政府如何更好地守规则,然后按照规则执法很重要。中国政府是从计划经济转型过来的,政府对市场的介入很大,政府的角色还未完全转变。但在每个地方政府尽力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又没有很好的公共政策可以让地方政府将得到的利益真正普泽社会。”周孝正说。

  征信体系:如何科学有效惩恶扬善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如何重建社会信用体系?专家指出,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必须以法治为基础,从构建完善的征信体系入手。

  李炜建议,通过一系列的信用制度设计来推动社会体系建设,塑造社会风险防范及诚信多获利的社会价值观,完善个人和企业的征信系统。“要以法治为基础,信用制度为核心,将纳税、合同履约、信贷、产品质量以及贪污、行贿受贿、法院判决执行情况等信息,纳入个人和企业的征信系统。”李炜说。

  然而,目前,我国征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进程,在征信法律法规不健全、部门信息分割等现状下,信用档案信息采集和更新困难。

  同时,我国至今尚无一部有关信用信息征集、使用、披露、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没有一项法律或法规为征信活动提供直接的依据。这就造成了银行开展信用体系建设的诸多工作,如征集信息、制定评级标准、实施市场监管等都无法无据,在信息采集、加工、处理、披露等关键环节上无法可依。

  因此,专家建议,在征信系统建设中,要完善法律法规建设,确立信息征集、使用、披露、保护和监管的主要原则,同时加大对征信体系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建设覆盖全国的征信系统。

  “在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建构中,必须首先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周孝正认为,要积极稳妥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才能有效解决政府诚信问题。同时,要加强对失信行为的监管。一是探索建立公民、法人诚信档案。二是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构建政府、消费者和社会组织三位一体的监管模式,加强诚信行为全程监管。

  对此,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制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要求各级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社会诚信和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完善制度、加强教育,努力营造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社会信用环境,使诚实守信者得到保护、作假失信者受到惩戒,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良好的道德保障。

【编辑:马学玲】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