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释义孝文化发展流变 称只尽赡养之责不是孝
专家释义孝文化的发展流变
只尽赡养之责,这不是孝
清明节将至,外出踏青的人们日渐增多。《岁时百问》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可见清明时节踏青正是一年最好的时候。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的人会选择在此时回家,因为清明节是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在那天会有成千上万的民众回家扫墓,祭祀祖先、追忆亲人。如此, 清明节也成为人们表达孝心的日子。山东孝老爱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君峰说道,清明祭祀祖先,就是孝的一种集中表现方式,“不仅是这天,我们时刻都应该做到孝老爱亲。”
1:【追溯】 孝形成于远古祖先祭祀
“据我们现在见到的资料,远古时代的孝确实与祭祀有关。祭祀去世的父母和祖先是孝的重要内涵之一。”山东师范大学张仁玺教授在谈到“孝”的起源时说道。
在《论语·泰伯》篇中,曾记载孔子认为大禹没有可挑剔的地方,“因为大禹饮食简单却尽力孝敬鬼神,衣服简朴而祭祀时却尽量穿得华美。这里的鬼神当指去世的父母和祖先。”张仁玺认为,古时,人们往往将自己祖先和天神合一,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是“上帝”。所以,人们将祭祀看做一件神圣的事情,按照世次先后进行祭祀,祭祀秩序井然,“对祖先的祭祀虽然有祈福的功利性目的,但也蕴含着对祖先感恩的情怀。这就是最初的孝”。
到了周代,出现“孝”与“享”“祀”联用的情况,这也称为“孝享”“孝祀”。《周易集注》记载:“尽志以致其孝,尽物以致其享。”祭祀时,毕恭毕敬地行礼就是“孝”,向祖先尽其所有奉献祭品就是“享”。
《尔雅·释诂》亦曰:“享,孝也。”“所以我们说,祭祀祖先体现的是一种孝道。”张仁玺解释道。
山东孝文化历史悠久,在“二十四孝”故事中,山东孝子更是占据半壁江山。历朝历代更是涌现出很多孝子孝行的故事,“山东是孝文化的发祥地。”长清孝里中学教师马骏说道,“孝文化发源于儒家文化,儒家发源于山东。儒家文化讲究‘仁、义、孝、忠’,孝正是出自这里。”
春秋时,孔子开创儒家学说,并和其弟子将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儒学发扬光大。孔子将仁、礼和孝关联起来,他认为,子女对父母的孝表现在要以礼安葬父母和祭祀父母。而且孔子和孔门弟子也几乎都是孝子,“孔子认为,按照礼制,父母死后,子女应守丧三年。”张仁玺表示。后来,孔子的弟子曾参(曾子)还将自己和老师孔子的谈话整理成《孝经》,教导后人尊孝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