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雕塑折射政绩病恶性循环:不惜背离民意兴建
城市雕塑的基石不只是那方水泥底座——
公众参与才是最可贵之处
“飞天女神”站立不到两周就被网友“拽倒”,其不受待见的背后不仅仅是公众对其外表的失望,更因这般城市雕塑产生之初的“错位姻缘”。
城市雕塑与公众审美的背离,总与所谓的“长官意志”产生纠葛,与公众意识的缺失不无关系。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流氓猪”能登上人流熙攘的广场。
只有厘清了这背后的利害关系,我们也才更能读懂,城市雕塑的基石,不只是那方水泥底座。
创作的手并非只属于艺术家——
城市雕塑大多“揉捏”而成
2012年8月,乌鲁木齐市新落成的花堆雕塑“飞天女神”站立不到两周就被网友的板砖给砸倒。
据当地媒体披露,竖立在该市水上乐园旁的“飞天女神”造型绿色植物花堆,高18米,重达40多吨,是西北五省区最大的花堆雕塑,耗时2个多月建造而成。
有人认为雕塑上端人物造型应该美化,指责城市管理者的审美观与群众相偏离。而该雕塑主管部门则回应称,从专业角度来评价,“飞天”的人物造型比较饱满,整个比例非常好。单从艺术角度考量,“飞天女神”显然没有达到市民的审美层次。从“丑陋吓人”、“臀部太大”这样的尖锐评语中不难读出,这位“女神”是如何的不受待见。
艺术设计者的眼光,或许有其独到之处,可基本的审美取向,为何会与大众口味有如此出入呢?事实上,目前在街头见到的城市雕塑常常是由很多方面的力量共同“揉捏”而成的。决策管理者、出资方和艺术家常常共同决定了一个雕塑最后的样貌。上海城市雕塑委员会办公室的一位负责人曾坦然告诉媒体,对于城市雕塑的管理与审批主要还是依据相关的规划,“从实践来看,主题方面,有的对得上,有的对不上。即使对不上,我们也会鼓励你做,不鼓励你做你有可能就不做了。”
上海油画雕塑院原院长陈古魁也曾陈述过他做城雕时的境遇——接受了委托,常常就意味着创作的双手不再由艺术家本人控制。有媒体曾做过这样的解读,对于艺术家来说,无论是政府还是发展商,一个“省油”的甲方并不好找。出资方对于样式、尺寸、比例甚至于细节方面的各种建议和规定,让艺术家感到不以为然,却又束缚了艺术家的手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