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中国经济最复杂的一年。而纵观市场的运行脉络,经济的复杂性完全反映到了股市之中。货币政策、汇率问题、楼市调控、通胀压力、国际因素等一系列经济因素都在影响股市的运行。在过去的一年中,资本市场出现了很多里程碑式的事件,对2011年的市场有着深远意义。
在牛年迎来年涨8成的大牛市后,A股虎年却走向熊途。2010年最后一个交易日,沪深两市大涨收官。截至2010年12月31日收盘,沪综指报2808点,和年初的3277点相比,跌幅达14.31%。在全球股票指数涨幅排名中列倒数第三,仅略强于身陷欧债危机的希腊和西班牙。
统计显示,2010年证券市场主要指数涨跌幅度如下:上证综合指数下跌14.31%,上证A股指数下跌14.46%,上证180指数下跌16.04%,上证50指数下跌22.57%,沪深300指数下跌12.51%,深证成份指数下跌9.06%,深证成份A股指数下跌8.08%,深证100指数下跌3.30%,上证国债指数上涨3.21%。
从全年来看,A股市场呈现出了明显的结构性特点。虽然在2010年最后几天,A股终于放弃了向着全球倒数第一目标的冲刺,尽管如此,全球倒数第三的成绩仍然惨不忍睹,不仅落后于美国三大股指,更是远远被新兴市场甩到了后面。市场分析认为,A股2010年下半年的走势拖累了全年股指的表现,而股指的持续下跌主要受困于通胀的压力,A股指数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是去年走势表现落后于全球的主要原因。
2011年虽然判断我国经济依旧会保持一个稳步的增长态势,但是强烈的通胀预期和未来我国紧缩政策的推出频率还是使未来的经济充满了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投资者不可盲目乐观,仍需警惕未来因为国家对于通胀的治理而有可能带来的经济增速放缓的风险。
基本面分析
货币政策将回归常态
在展望2011年整体经济态势时,嘉实基金策略报告认为,国内将呈现较高增长、较高通胀的状态,明年通胀的走势及变化直接影响到政策调控的松紧。总体来看,2011年国内市场估值会趋于合理,盈利增速也将兑现预期;信贷总量上,市场的流动性或将由于上半年信贷的集中投放而显著改善;明年上半年通胀继续上行的可能性不大,同时节能减排告一段落也将会使抑制需求在年初得到释放。
南方基金策略报告称,我国宏观经济在2010年一季度见顶之后逐月回落,目前已现高位企稳迹象。在转型深化的背景下,2011年中国经济将呈现增长、通胀可控的格局。
新华基金认为,2011年全球经济有望持续复苏,中国经济将探底回升,通胀前高后低,CPI全年在4%左右;企业盈利将持续增长,持续复苏的经济环境奠定了大盘震荡向上的基础。在全球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2011年中国经济的总体格局将是:通胀冲高回落,经济探底回升,总体上处于良好的复苏态势,货币政策将回归常态。
投资策略
重点投资大消费新能源
在投资热点方面,多家公司都不约而同地把焦点定格在了“十二五”规划的投资机会上。其中,华夏基金表示,看好“十二五”规划相关重点行业,比如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节能环保、文化产业等。
国投瑞银策略报告指出,2011年A股市场的投资机会主要在于挖掘主题,依照主题的延展连接相关的行业和企业。在各类重要主题线索中,国投瑞银基金建议重点关注三大投资主题:大消费主题、新兴产业群主题、传统企业整合主题。在捕捉A股市场投资机会的同时,国投瑞银基金也建议投资人关注新兴市场的投资机会。
国海富兰克林的策略报告认为,与经济周期相关的传统周期性行业将受益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启动,低估值且盈利趋势向好的传统周期性行业值得重点关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投资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十二五”规划启动的第一年,预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有望保持在20%,像高铁、通信、电网以及保障性住房等都将是明年投资的重点,并为相关的周期性行业带来投资机会。
国投瑞银认为,投资者宜继续关注六大战略性新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生命科学、信息网络、资源开采勘探行业。在顺应结构调整情况下,央企进入大规模国资整合阶段,2011年整合重点有望围绕机械、电子、冶金、化工等支柱产业及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骨干企业,投资者可以关注符合相关特征的可投资央企进行重点投资。
分季度配置行业品种
“虎年行情”落空后,内地投资者正攒足了力量迎接“十二五”开局年。但多家基金公司提醒投资者,虽然市场上观点众多,但A股毕竟没有“章鱼保罗”,投资者还得边走边看,谨慎行事。
结合对2011年市场的整体判断,申万巴黎基金建议,在一季度市场下跌之前,市场中各行业均有一定机会,可以进行相对均衡的配置;在二、三季度配置稳定增长的防御性行业;四季度以后配置主题投资以及早周期的行业。
在目前点位,大成基金认为,行业需均衡配置,力争通过自下而上地研究寻找价值低估的个股机会。一季度应将股票仓位降低到市场平均水平,规避未来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对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与互动(0) | 【编辑:郭嘉】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