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A股市场上演了两个“极端”——— IPO最多、指数最熊。
2010年,A股市场有人欢喜有人忧。疯狂的“IPO”发行上演了一场“造富盛宴”,而A股股指的持续低迷却让普通的投资者“万般无奈”。
2011年,分化还在加剧。造“富”盛宴仍在继续,而“穷”股民的利益又将由谁来保护?正如有评论所说,股市要锦上添花,需要的是雪中送炭,不能嫌贫爱富,更不能劫贫济富。
中小企业IPO“吹气球”股指持续低迷
来自普华永道的一份“IPO市场2010年回顾及2011年展望”报告显示,尽管2010年股市波动频繁,但全年中国IPO市场仍保持稳步发展的态势,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沪深股市IPO融资总额在2010年创下历史新高,而A股市场的指数却在这一年经历着痛苦的颠簸,指数持续低迷。
综合2010年全年数据来看,沪深股市IPO共计349宗,融资总额达到4783亿元,比2009年(1879亿元)增加155%。其中,中小企业十分活跃,成为IPO市场主力。深圳中小企业板IPO共计204宗,融资金额达到2027亿元,增长率达378%,凸显中小企业在未来资本市场上的地位。另外,2009年10月才推出的创业板亦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2010年新上市企业达到117家,融资金额954亿元。上海A股IPO共计28宗,融资金额达到1802亿元。对此,普华永道中国主管合伙人林怡仲表示:“纵观全年IPO的一个亮点是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的融资表现,这在近几年还是首次出现。这反映中小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已迈入‘百花齐放’的时期,成为未来中国大陆股市的主力。”
创纪录的IP O并没有给A股市场带来好处。相反,在这一年间,股指的表现确实全球最“熊”。上证指数从年前收盘的3277点开始便 一 路 震 荡 下 跌 ,1 2月3 0日 最 终 报 收2759 .58点,跌幅达到16 .04%,仅次于希腊和西班牙。西班牙和希腊股市的下跌是受到了欧洲债务危机的冲击,而A股却是在中国经济2010年领涨全球的背景下的反向表现。数据显示,大规模发行新股融资严重影响了二级市场的表现,在新兴市场的“金砖四国”中,A股是唯一下跌的市场。在全球的45个主要股指中,上证指数、沪深300指数和深成指包揽倒数第一、第二、第三名,其中上证指数 以16 .23%的跌幅成为全球同期表现最差的市场。
有人说,IPO扩容不是在抽A股的血、影响有限,但是来自诺亚财富的一项统计研究却不这么看。在其对自2009年6月IPO重启后,至2010年7月15日的新股上市对A股指数的影响研究中显示,在有新股上市的交易日里,大盘下跌的比例为54.55%,明显高于没有新股上市的41.25%,这说明在有IPO的交易日中,大盘下行的风险较高。特别是在有新发行股份市值超过100亿元的“重磅炸弹”上市前5个交易日、上市当天、上市后5个交易日,对大盘的轰炸更为明显,可能导致市场大范围做空获利。
券商饱餐股东暴富谁动了股民的奶酪
2010年的IPO,让参与发行的各方都“收益匪浅”,在让参与承销保荐的券商“大饱口福”的同时,也使另一批公司股东们“一夜暴富”,给资本市场也带来了“八卦娱乐”的新鲜空气,但这其中没有角色、看不到笑意的就是普通的投资者,因为钱都“睡”在别人的口袋里。
根据W IN D数据统计,58家券商共承销保荐了349家企业IP O,承销与保荐收入合计达到163.4亿元,是2009年券商投行总收入的3倍,创历史新高。从保荐承销上市公司数量上看,平安、国信、华泰联合、广发、招商这些券商都大有收获,其中平安证券以承销38家公司位列IPO承销排行榜第一位,国信证券承销32家公司紧随其后,而华泰联合承销了23家公司,广发证券承销了21公司,招商证券承销了20家公司。除了券商发财,IP O还接二连三的造出了一系列“富人”,从海普瑞到闰土股份再到众业达……有评论就指出,IPO“造富盛宴”表明像马云这样本身拥有大量财富的人,利用手中的资源更容易获得大量的资产性收益,而且获益可达数百倍。2010年,A股市场表现不佳,却是IPO最多的一年,这意味着有众多中小投资者将蒙受损失。
有乐观的分析人士表示,上市公司募集的资金倘若导入实体经济,便可缓解市场过度投机的情况,股市不单只是一个低成本的融资场所,它更是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的主战场。
可是自IPO重启以来,除了看到高市盈率、高发行价、高超募额的“三高”IPO现象,随之而来的近4000亿元超募资金似乎并未得到良好的使用。据统计,目前逾六成超募资金都趴在银行“吃利息”。
据综合统计,2009年以来上市的454只股票募 集 资 金 为6 9 1 1亿 元 , 而 超 募 资 金 达 到 了3847.64亿元,占募集资金的56%。然而由于缺乏合适的投资项目,这些超募资金多数存在银行“吃利息”。统计显示,截至1月10日,374家公司披露了超募资金使用情况,包括1159项投资项目,合计利用资金1264.44亿元。这就意味着将近70%的超募资金是放在银行“吃利息”的,以目前的一年存款利率计算,仅利息就达70多亿元。
即使是有投向的超募资金,也没被用在刀刃上,不是被上市公司拿去买房,就是拿去还债,留给股民的却只有是一纸公告。根据上市公司公告,像誉衡药业去年7月表示拟使用超募资金1.38亿元于北京空港M ax企业园区购置北京分公司(营销中心)及研发中心办公地房产;康威视也在去年11月以“提高员工办公舒适度和满意度”为由,拟使用超募资金新建公司总部办公大楼,项目建设总投资4.11亿元,其中,3.21亿元为超募资金。另外,还有200多家公司将部分超募资金转为归还银行贷款或补充流动资金,占已用超募资金的1/3。
根据相关规定,超募资金必须投资于主营业务,不能用于证券投资、委托理财等业务,不过“不花钱”和“乱花钱”同样是一种浪费。“当前超募常态化日益普遍,新股超募资金如何在短期内解决大量闲置,让募集的资金能真正为提升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服务,确实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位分析人士表示。
外资抢粥“乏力”觊觎未来国际板
中国企业日益扩容的IPO数量,不仅喂饱了国内券商、机构,还诱惑来一批外资投行的参与。尽管近年来,合资券商在参与国内IPO等项目的竞争中并不顺利,但越来越多希望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分得一杯羹的外资投行们,依然不遗余力地争食这块金融“大蛋糕”。2011年,外资投行间以及中资、合资券商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
最近的摩根士丹利与华鑫证券、摩根大通与第一创业证券同日宣布获批建立合资券商就绝非巧合。根据证监会截至2009年9月底的一份“外资参股证券公司”统计显示,目前国内具有外资参与的合资证券公司分别有中金公司、瑞银证券、高盛高华、财富里昂(元华欧国际)、海际大和、瑞信方正、中德证券7家(除去中金),加上去年11月国联证券与苏格兰皇家银行获准筹建的华英证券以及最新获准的这两家合资证券,2011年外资参股证券公司数量已达到10家。另有消息称,花旗集团与中原证券、恒泰证券与麦格理等的合资事宜也在酝酿当中。
事实上,一些早前“满怀信心”涉足合资券商的外资投行们在2010年的IPO市场上可以说是遭遇了“滑铁卢”,完全不是国内券商的对手。像瑞银证券的收入排名直接从第9位跌落至40位,只承销了两家IPO项目,承销保荐收入1.7亿元;而高盛高华更是“颗粒无收”。财富里昂、瑞信方正也好不到哪去,IPO收入排名分别为34名和39名;2009年投行业务出现亏损的海际大和(上海证券与日本大和证券合资)在过去的2010年依旧未见起色,仅保荐承销1单IPO,收入1010万,排名合资券商最后一名,全行业倒数第六。
于是,有市场人士指出,众多外资投行介入A股保荐承销市场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觊觎酝酿中的国际板。合资券商在境内的业务范围比较单一,除瑞银和高盛高华拿到了业务全牌照,其他的公司基本只能停留在承销业务上,而这块业务目前境内的竞争已经相当激烈。大部分外资金融机构都将合资券商看成进入中国市场的窗口,未来的国际板可能才是他们大展拳脚的战场。从长期趋势来看,未来合资、外资、中资券商在中国金融市场同台竞技是不可避免的。安永在此前的一份报告中就表示,国际板2011年有机会推出。公司认为,上海国际板在技术层面、法律、会计等方案基本不存在重大的实质障碍,目前各方面只是在等待合适的时机推出,而大型跨国公司也有望成为国际板第一批上市的公司。
逾4000亿融资额2011年IPO“吸血”不止
从数家机构的预测来看,2011年的IPO市场活跃依然如故。安永大中华区高增长市场主管合伙人何兆烽则表示,“因为我们也见到今年深圳交易所上市企业很多,融资额也是很多;上海方面也有25家,且规模比较大。所以我们估计这个趋势还会延续。”
普华永道在其报告中表示,尽管由于未来出现大型企业IPO的可能性不大,预计2011年沪深股市上市企业整体融资金额相比历史最高水平有所回落,但全年新股发行仍将达到320宗,其中30宗在上海A股发行,其他290宗将在深圳中小企业板及创业板发行,融资总额预计可超过4000亿人民币。安永方面则认为,2011年上海证券交易所IPO活动将继续保持活跃。工业,资源业与金融服务业将是2011年首发上市公司的主要行业;商业银行的上市进展也将会加快;同时,创业板和中小板也会继续保持强劲势头,由于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政策,鼓励扶持本地优质企业上市,创业板与中小板拟上市后备资源丰富;此外,随着风投及私募行业在中国的发展,2011年将会有不少V C /PE支持的企业在深圳首发上市。
新的一年,在奋勇上市的队伍中,一批各地商业银行的“上市潮”也正在涌现。“2011年商业银行方面上市会有所加快”何兆烽表示。最新消息显示,目前已有超过40家城商行提出上市规划。杭州银行、上海银行、盛京银行、重庆银行、吉林银行等城商行正积极挤入城商行A股IPO重启的首批名单。
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随着各地城商行业绩稳步发展、异地扩张迅速,城商行的吸引力日益增加,吸引了各方资金的关注。目前,未上市城商行的增资扩股正成为多家上市公司和PE们觊觎的目标,未来两年将可能出现城商行上市潮。
记者 韦夏怡
参与互动(0) | 【编辑:何敏】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