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券商研究能力不足,研报预测不准。有市场人士认为,券商研报大面积误判,部分报告表述极其不严谨,是分析师队伍良莠不齐的表现。有评论甚至认为,一些券商的研报反映了“小学生不及格的判断力”。
其次,市场关注分析师能否尽责调研,是否出现与事实不符的情况。“天价榨菜”事件中,分析师备受质疑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未能去上市公司实地调研。而“石墨矿”、“东阿阿胶”事件中,上市公司都否认了券商研究报告内容,研报真实性存疑。
再次,最为引人关注的是研报是否涉及利益输送,涉嫌“老鼠仓”的问题。多年来,券商有影响力的分析师涉嫌老鼠仓被查的传闻不绝,不少分析认为,部分券商研报出现人为的重大误判,正是与上市公司、基金等关联方存在利益输送的嫌疑。前述南方券商正是涉嫌与其资管及自营部门联手操纵股价被查。
外界误读?
“恰恰因为是在聚光灯下,所以市场往往会忽略分析师的本色。”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总经理陈晓升如是表示。
面对上述诸多质疑,不少券商研究所管理层认为,一份研究报告的问世并不容易,希望广大投资者能够正确理解证券分析师的研究报告。在他们看来,券商研究业务能力的提升有目共睹。“10年前的中国证券研究行业给人的典型印象是,口若悬河的股评家,眼花缭乱的技术分析法。”中信证券研究部行政负责人徐刚表示,随着2000年真正意义的机构投资者——公募基金的问世,国内证券研究才开始与国际投行正式接轨,中国证券研究由此逐步走向规范与市场化。
而一篇研究报告从策划到出炉的过程并不轻松,安信证券合规法务部总经理赵敏介绍,写出一篇深度分析报告需要经历包括独立调研在内的数据、信息采集,随后进入撰写过程,在报告成稿后并不会马上与投资者见面,还需经过报告审核及合规审批方能发布。
但经历上述过程而成稿的专业报告,在最终的传播过程中会被不同的投资者获取。对此,陈晓升强调,研报“并不是一个大众消费品”,无论从国外资本市场六七十年的运用经验来看,还是从国内市场十多年的实践来看,证券研究报告是一种专业性比较强的,一般用于服务机构投资者和投资顾问的专业产品,使用时须经专业人士进行解读。
在徐刚看来,尽管行业存在着研究方法和理念有待进一步提升、研究泛化和独立性挑战以及少数从业人员职业素养有待改善等不足和问题,但这些都是中国证券研究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未来有望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证券研究同行的共同努力逐步得到解决。 (记者 蔡宗琦)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