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环陨落十载后的今天,银广夏最终还是无可挽回地站到了生与死的十字街头。7月20日,*ST广夏(000557)重整计划草案被出资人组和债权人组双双否决。最终的命运没有先例可循,未来,无论是法院批准其重整计划,还是裁定其破产清算,银广夏都将在中国资本市场历史上再次写下沉重的一笔。
非典型开局
2010年1月18日,银广夏债权人北京九知行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以丧失债务清偿能力为由,向银川中院申请对银广夏重整。
当年9月16日,银川中院裁定银广夏重整,并指定清算组担任管理人。银广夏就此踏上了9年来的第三次重组之路。
九知行目前为银广夏最大的债权人,其申报债权3.18亿元,管理人确认债权1.88亿元,占银广夏已确认债务的52%。
九知行递交的《破产重整申请书》称,银广夏资产长期以来均为负值,截至2009年9月30日,银广夏的净资产为-2.6亿元,早已处在严重资不抵债的状态。
根据后来管理人提供的《偿债能力分析报告》,假设银广夏破产清算,即使银广夏全部资产能够按照资产变现价值约5100万元予以变现,普通债权的清偿比例也将为0。
不过,九知行介入银广夏的动机惹人猜疑。2009年10月29日,九知行与中信银行签订《债权转让协议》,中信银行将其对银广夏的债权(包括1亿元本金及相应利息、复息、罚息和其他应收账款扣除已强制执行款项2000万元的余额)转让给九知行。而在此之前,银广夏已经公布了2009年第三季度财报。这意味着,九知行在接手中信银行债权时就已经知道了银广夏资不抵债。因此,业内人士认为,正是因为知道了银广夏资不抵债,九知行才接手债权,其目的就是后来的银广夏破产重整。
银广夏债务问题由来已久。2001年8月,银广夏财务造假为媒体揭发而败露。随之而来的是债主上门,资金链断裂。当年10月,包括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开始向银广夏追债。期间,银广夏几乎所有的资产都用来抵债,但仍然未能满足债权人的要求。
2007年6月,银广夏各方同意通过“以股抵债”的方式解决债务问题,拟以每10元债务抵偿1.4股银广夏股份,为此,银广夏向特定股东以公积金定向转增股本8112.64万股,用以抵偿8家债权人的债务及连带担保责任。
2008年12月,以股抵债方案实施。2009年1月,转增股份过户至8家债权人名下。公司总股本由6.05亿股增至6.86亿股。
这次债务重组解决了公司的主要债务问题,银广夏的资产负债率由2008年年报披露的306.12%下降至2009年年报披露的194.02%。但是,在此之后,银广夏的资产负债率一直保持在200%以上。
中信银行的1亿元贷款债务未参与“以股抵债”,从而直接成为触发银广夏破产重整的导火索。
不对称对价
2010年11月4日,*ST广夏停牌,静待破产重整。停牌前一天,公司股价收报7元/股。
2011年7月15日,管理人公布包括债务人经营方案、出资人权益调整方案和普通债权调整及清偿方案在内的重整计划草案。
根据重整计划草案,银广夏将剥离现有全部资产,引入重组方。宁夏宁东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将作为银广夏的重组方,为银广夏提供3.2亿元的重组资金。
同时,重组方承诺通过定向增发等方式向银广夏注入净资产不低于40亿元的优质资产,且重整计划完成后上市公司连续三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合计不低于10亿元。
作为对价,银广夏全体股东按照一定比例让渡所持股份,全体股东共计让渡100,430,245股股份,由重组方受让。平均让渡比例为14.6%,其中,公司第一大股东浙江长金实业有限公司让渡所持股份的70%,其余股东持股数量50万股以上的部分让渡18%,50万股以下的部分让渡12%。
从重整计划草案公布后的后续结果来看,该方案未得到中小股东的认同。中小股东看到的是自己持股成本的上涨。银广夏停牌前25个交易日的均价为6元/股,考虑到让渡股份,中小股东的持股成本上涨至7元/股左右。
按照宁东铁路三年10亿元净利润承诺以及增发后的总股本计算,银广夏未来每股收益在0.22元左右,按照25倍的平均市盈率计算,每股价格应该在5元左右,与投资者的心理预期相差甚远。
有投资者表示:“最好是神华宁煤来重组*ST广夏,把其优质煤化工、煤炭深加工资产注入。宁东铁路目前的利润很难撑起*ST广夏,而且目前铁路股属于低价股范畴。”
但在重组方来看,总股本高达6.86亿股、市值48亿元的银广夏不是个好壳。
有分析人士认为,以25倍的市盈率计算,每年至少要1.9亿元的净利润来支撑48亿元的市值。但重组方借壳自然不可能裸捐。根据以往惯例,重组方将通过定向增发注入资产的方式获得上市公司控股权,如果按照控股51%的比例增发,注入资产的年度净利润至少要达到4亿元,才能拿出近2亿元的净利润来与银广夏的出资人分享。而2010年度全部A股上市公司中,只有金融、交通运输、采掘、建筑业和房地产等几个行业的平均净利润能够超过4亿元。该人士认为,一家净利润能够达到4亿元以上的企业并不缺钱,借壳上市的动力并不足,能达到这种规模又想借壳的公司不容易找。
据银广夏管理人组副组长游念东介绍,经过管理人几个月工作后,只有4家潜在重组方提交了方案。其中,有2家公司的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不符合要求;还有1家公司要求原有股东进行高比例让渡股权,超过了“原有股东让渡比例不应超过20%”的心理预期,而且,对方还要求重组增发价在4元以下,而不是预期的“不低于5元”。
最终参与银广夏重组的宁东铁路也是在做了多方面工作后才愿意的。宁东铁路董事长鲍金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宁东铁路原计划2013年后进行IPO,预计募集资金8亿元,借壳上市并没有在公司的最初考虑范围内,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才考虑入主*ST广夏。
游念东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与其他借壳重组案例相比,银广夏重组的羁绊就是股本大、市值虚高。假设此次重组的是一家市值为20亿元的壳公司,也许就没这么困难。
事实上,已进行破产重整计划并得到法院批准的上市公司中,没有哪一家公司的市值有银广夏这么高。*ST北亚停牌时的市值约为13亿元,*ST方向的市值为1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