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售
“事实上,不仅仅是从8月,从年初开始,港股就始终不稳定。”中信证券分析师卢刚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原因之一就是遭遇到了机构的大规模减持,而全球经济的疲软正好掩盖了这一事实。
有评论认为,在遭遇美债危机和国内持续上涨的通胀压力下,港股的波动实属正常,在股价走低下,境外机构纷纷减持手中的港股才显得耐人寻味。
辉立资产管理基金经理陈煜强的一句话能简单概括一段时间以来港股的 “悲惨境遇”,“港股正在遭遇轮动抛盘,大致顺序为航运股、资源股、电信股,现在轮到了银行股。”
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依然大幅回落的港股遭遇如此猛烈的冲击,并呈现板块轮动下跌的格局?《中国经济周刊》发现,每逢某个板块放量下挫之后,都能看到一些熟悉的名字出现在大单减持的名单之上。
据万得资讯数据显示,年初至8月10日,机构和实际控制人减持港股的数量达到7890亿股,其中JP摩根、摩根士丹利等投行机构成为“减持王”。
2月10日至7月6日,摩根大通减持江西铜业(0358.HK)的股份达到2400万股。年初至8月10日,摩根士丹利抛售比亚迪的股票达到3000万股。
7月27日,摩根士丹利宣布抛售中联重科33万股。而在此之前的19日,瑞银集团已宣布减持中联重科686万股。
8月8日,摩根士丹利宣布减持中兴通讯(0763.HK)56万股。此前的7月20日,摩根大通减持中兴通讯215万股。2月1日和7月7日,摩根大通分别两次减持中信银行(0998.HK)2095万股和2306万股。
2月10日至7月6日,摩根大通减持江西铜业股份达到2400万股。而从年初至今,比亚迪遭到机构减持股的数量达到1亿股。
卢刚认为,虽然每家外资投行减仓的时机都不同,但大多数都能 “幸运”避免更大的跌幅。事实上,在一个外资机构定价的市场,他们的大肆抛售行为,无疑成为近期暴跌的助推器,甚至可能是这场价值重估风暴的始作俑者。 记者 刘永刚|北京报道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