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关于国际板的传闻再次成为猎杀股市的幕后黑手。市场遭遇黑色星期三,截至收盘,上证指数暴跌3.27%,深成指下跌3.19%,上证B股跌幅更是达到6.12%。
据不完全统计,这已是今年国际板传闻第五次猎杀A股。对于中国股市来说,国际板似乎是个“梦魇”,A股成为惊弓之鸟,国际板的声音一有发出,A股就以下跌回应。
“去买一个可能根本没机会到公司看一看的股票,可行吗?”股民发出这样的诘问。
而监管层在11月30日的暴跌之后,出来辟谣,表示国际板“技术方案对接和上市流程已拟定好”的传闻不实。
辟谣虽然能够止住国际板马上推出的传闻,但给投资者带来的损失却不可挽回。同时,国际板的问题依然悬而未决,困扰着投资者。有人建议,监管层对于国际板问题应该给投资者一个明确说法和承诺。
事实上,《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认为,目前中国的资本市场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有待解决,不宜贸然推出国际板。
当前,A股市场上退市制度一直不完善而备受诟病,创业板的退市制度改革正在进行,三高现象仍然普遍。同时,与国际板有所瓜葛的B股在国际板的传闻中备受煎熬,屡屡下跌。在B股向境内投资者开放10年来,监管层没有就B股的发展问题作出过新的部署。B股也没有能够进行IPO和再融资,完全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被市场边缘化。“如果国际板推出,B股的取消将不可避免。”经济学家、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说。
不可否认的是,成熟的资本市场,以及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制度建设中,推出国际板是题中之义。然而何时推出,如何把握推出的风险及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确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国际板的推出是大趋势,因为中国经济要走向全球化,人民币要成为世界型货币,更开放的经济体才更有生命力,只是在推出的时间点上会有很多不同的意见。”宏源证券研究所所长董晨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近来,上海市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对于国际板的推出已经有所表态。
11月中旬,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徐明表示,国际板“基本准备就绪”,“将在时机成熟时尽可能快地推出”。11月24日,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表示,目前各方正在加快推进国际板的准备工作,将在适当的时候推出。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张育军亦公开作了相关表示。
有分析认为,推出国际板的声音主要由上海和上交所层面发出,彰显了上海市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和上交所扩大资本市场容量的企图。同时,随着深交所创业板规模的增大以及大盘股的渐渐稀缺,上交所压力很大。
虽然,上海市方面释放了积极的信号,但经过市场大跌以及监管层的辟谣之后,国际板问题显然成了资本市场的敏感神经。12月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办公室的张炜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现在对于国际板,上交所方面没有可以对外公布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