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民忐忑不安:跌了睡不着 涨了更睡不着(3)
“谁还会去买基金?”在亏损的背后,基金面临的是信任危机。上海职业投资者扬韬一个微博被广为转发:“一说公募基金,内行人就笑了——干不干活干好干坏,都照拿超高的工资奖金。这么一种机制,怎么可能搞好基金行业!那些买基金的人,除了傻瓜和白痴,就是无辜的百姓,懵懂的小散。”
前不久,有基民在网上发帖自荐当中邮核心成长基金经理,帖子将中邮成长前基金经理盛军称为“英语翻译”,又称现经理谭春元是“在国信是跑销售,连分析师都没干过”的“菜鸟”。他表示,如果他来当经理,“投资业绩一定在盛军经理之上,年薪只要盛经理的一半。”
对于市场深恶痛绝的新股高价发行,基金也被认为是背后推手之一。去年底,深圳知名财经媒体人、《股市动态分析》副主编赵迪向69家基金经理发出公开信,他寄望在股市生态中“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证券投资基金“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合力改变IPO发行价格居高不下的痼疾,“对于不具备独特商业模式的公司,报价不宜超过15倍PE。对于确实具备独特模式的公司,报价也不宜超过20倍。对于最终IPO定价超过20倍的公司,基金公司应当拒绝申购。”
私募照样笑不出来,据私募排排网的统计,截至2011年12月31日,存续期满一年的非结构化信托产品数量为702只,其中全年实现正收益的产品为32只,670只产品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亏损比例达95.44%。167只产品收益跑输沪深300指数,占比23.79%,最高亏损达60%
“私募面临的压力和怀疑已经到达临界点。”融智投资研究员杨志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私募基金在缩水,新产品发行困难重重。”据他介绍,2011清盘产品数量也创了历史新高,达到187只,结构化产品占了131只,清盘的56只非结构化产品均是规模较小的私募,估计清盘的这部分产品流出规模大约为150亿元左右,再加上私募基金的不同程度的亏损和赎回,全年私募基金的净流出规模在300亿元左右。
从业人员期待大行情
“假如当初我没有炒股”,这是去年广为流传的一篇股民文学,文中称,如果没有炒股,“资产不会严重缩水,生活质量一定比现在好,夫妻一定比现在恩爱,儿子能在更和谐的家庭氛围里健康成长,比现在更年轻,有一晚香甜的睡眠……”。不少股民表示,炒股已经成为亏损的同义词,羞于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