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蒋介石(自述)》大陆面世引关注 马英九也惊讶

2011年04月13日 07:52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图:毛泽东(右)、蒋介石并肩而立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已过不惑之年的师永刚,这几天经常“心惊肉跳”。刺激他的是网友们的评论。

  前几天,师永刚牵头编选的《蒋介石(自述)》在大陆面世,经香港文汇报以《大陆一字不删 出版<蒋介石自述>》报道后,消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在两岸三地引起极大关注。据报道,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甚至也公开表示“非常惊讶”。

  坐在办公室里,这位《凤凰周刊》主编难以掩饰自己的欣喜之情,他解释着自己的初衷,也表达着自己的担忧,还会抽空移身到电脑前,啪啪地点着鼠标刷新网页,看新增了一些什么样的评论。

  每每看到网友说这本书“有突破”、“往前走了一大步”时,师永刚便会“心惊肉跳”,他不大赞成用这种字眼来形容这本新书。

  “蒋介石就是那么一个人,一直在历史里放着,在你眼里是什么样子,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看他。”师永刚笑着说。

  原来,看事情还可以有别的角度

  这本坚持“只删不改”原则的书,虽然在2011年4月面世,实际上在11年前已经埋下了种子。

  那时,30岁的师永刚到《凤凰周刊》做编辑,开始经常在大陆、香港和台湾之间往返。这个以前在西安陆军学院接受过系统革命历史教育的年轻人,一直对民国人物很感兴趣。但是,到香港工作后,他发现对同一件事情,两岸三地的报纸常有不同的视角和解读。

  这对师永刚冲击挺大。“那时候,才知道同一个人或是同一件事,原来可以有几种表述,看事情还有别的视角。”他回忆道。

  从2003年开始,每次去台湾,除了公事,师永刚也有很明确的私人目的——尽可能多地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民国人物。尤其是那些“内地人了解不多,或者是了解得有偏狭,有空白点”的人物。

  一次次从台湾返程后的收获,便是师永刚推出的《宋美龄画传》、《蒋介石画传》、《邓丽君画传》、《三毛画传》等一系列畅销书。

  同样,用这些新颖的视角,师永刚在2006年先后出版了《雷锋》和《红军》两本书。在《雷锋》一书里,他利用300多幅鲜为人知的图片,将雷锋塑造成了“那个年代最时尚、最先进的年轻人”,将雷锋从“固有的一个道德符号、固定词语与国家伦理的一部分”,变成了一个曾经的时尚青年、潮流先锋:他戴红领巾、主动回乡当农民、当政府公务员、开拖拉机、提着彩色的藤编篮子照相、发表文章、穿皮夹克戴手表、在天安门广场骑在摩托车上照相、参加解放军、学习《毛泽东选集》……在师永刚眼里,在那个拖拉机像宝马汽车一样稀罕的年代,这都是雷锋追求酷的表现;而雷锋的生活正是那个时代的主流生活。

  这两本编著思路新颖的图书,当年也跻身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100本优秀读物中。

  再去台湾时,师永刚将《红军》带到了台湾。出乎他意料的是,这本书当时在台湾也很受欢迎。有很多人告诉师永刚,他们就是想看看“是什么样的人打败了蒋介石”。

  师永刚则越来越好奇,是什么样的一个蒋介石被打败了。作为民国人物中一个绕不开的人物,师永刚对蒋介石特别感兴趣。

  2005年,在纪念“二战”胜利60周年以及时任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的背景下,师永刚出版了《蒋介石画传》。为了让书里的内容尽量真实和全面,师永刚“凡是不了解的,就请台湾的当事人回忆当年的事情”。

  这次出书的过程,也让师永刚对两岸有了更多的观察。对他身边很多人来说,蒋介石是遥远的历史人物,是一个特别遥远的符号,是跟“80后”、“90后”没关系的一个人。即便在台湾,自蒋经国去世后,人们对蒋介石也已经很淡漠了。但师永刚留意到,台湾的媒体报道说,大陆游客到台湾,最想去的地方,不是日月潭,而是蒋介石的故居和陵寝。

  大陆游客对蒋介石的关注,让师永刚的不少台湾朋友不解。他们告诉师永刚:“大陆人对蒋介石好像有一种很奇怪的情感”。

  用普适的价值观,来观照一个历史人物

  不过,经常出版人物画传的师永刚也发现,大陆民众对蒋介石的关注,大多集中在“他的陵墓什么时候迁回慈溪”这类事情上,似乎并不关注蒋介石这个具体的人。

  因为编著《蒋介石画传》,师永刚相对深入地关注了蒋介石的作品和言论,他很意外地发现,“蒋介石写的东西比我写的介绍他的东西要好多了”。

  在2008年北京奥运前几个月,师永刚决定,出一本真实反映蒋介石思想和言论的书。

  “他真实的思想是什么?”在师永刚看来,这应该是一个很多人感兴趣的话题。他还在材料里,看到了蒋介石谈信仰的部分。他曾跟内地一位朋友谈起这个部分,朋友惊异又略带不屑地问:“他这样一个人,也会有信仰?”

  “有。他信仰三民主义。”师永刚很认真地回答道。他非常能理解朋友的疑问,因为在2008年决定出书时,他记忆里留下最深刻烙印的那个蒋介石,依然是教科书和老电影里那个“蒋贼”和“蒋光头”。

  当师永刚打电话给青年作家张凡,邀请他一起编著《蒋介石(自述)》时,张凡对蒋介石的印象跟师永刚类似。这个“70后”对蒋介石最深刻的印象,也是那个留着小胡子、面容冷酷的“蒋光头”。

  两个以前曾合作过的年轻人,很快就这本书的编选标准达成了共识——凡涉及意识形态的东西一个字不谈,只要蒋氏谈革命、谈儒学、谈青春、谈治国、谈信仰、谈曾国藩的人生精要。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吉翔】
    ----- 台湾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