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策划:跨两岸的好人 台湾义工大陆行善回应质疑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8月30日 08:4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商金榜,台湾义工,现就职于北京市某医院推拿科。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程涛 摄
    刘湘吟,台湾支教义工,和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好梯乡苟家院小学三年级学生合影。刘湘吟供图

  【编者按】随着两岸交往趋于密切,不少台湾民众参与到大陆的公益活动中。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愿意跨越海峡的距离,到大陆来默默奉献?他们在大陆行善,有什么切身感受?他们有什么期盼?……中国新闻网台湾频道推出主题采访策划《跨两岸的好人·在大陆行善幕后》,走近这群鲜为人知的好人。

  策划:跨两岸的好人 台湾义工盼多开慈善“绿灯”

  中新网8月30日电(程涛)义工,在大陆叫作志愿者,台湾则称作志工,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好人”。如今,在大陆,台湾义工的身影已经逐渐增多。

  “在北京做义工,是一种因缘。”曾多次获得“中华慈善奖”的台湾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以下简称慈济)华北区静思书轩负责人王明萌,对中新网记者说:“时间、空间、人跟人之间的因缘际会,让我们能为大陆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些事。”

  一试钟情:义工不是负担

  “做义工去帮助人,我不图任何东西,不图名不图利,就是默默无闻在做。”商金榜,北京某医学高校台湾籍硕士生,现就职于北京东城区某医院推拿科。中新网记者见到他时,他刚刚结束了一天的实习工作,最近几年,这个台湾年轻人每月都要到北京立水桥附近的一所打工子弟学校进行义诊。

  “2006年我第一次在大陆参加了义工(义诊)活动,从此,义诊就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谈起第一次参加义工活动的经历,商金榜仍然有些兴奋:“当时还在医学院念书,学校的学长组织我们一起去密云义诊。从学校到密云很远,早上5点多就要出发,常常只能在车上补个觉,但尽管过程很辛苦,确实一个难得的经历。”

  商金榜说,2004年来到北京上大学,对大陆的了解完全是陌生的。通过义工活动,“跟大陆民众频繁互动,让我深刻地了解了彼此的想法,同时也对这里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这是我当初没想到的收获。”

  2009年,不惑之年的台湾支教义工刘湘吟,卖掉新北市的房子,拿起背包,背上自己所有的家当,不顾家人和朋友的质疑,开始了自己一个人在大陆西部山区的支教之旅。三年来,刘湘吟先后在陕西省紫阳县、云南省永宁县和甘肃省宕昌县等山区支教,用自己的支教行动在台湾与大陆西部山区架起了“爱心桥梁”。

  刘湘吟告诉中新网记者,义工既能帮助他人、又能丰富自己生命。人的存在无法脱离社会、群体,个体想要更好,必须大群体也越来越好。帮别人也就是帮自己。这些年的义工经历告诉我,最后得益最大、收获最多的总是自己。

  除了年轻人,义工队伍中亦不乏白发苍苍的老者。在慈济慈善基金会为北京7·21特大自然灾害打包救援物资的现场,63岁的台湾义工陈女士与中新网记者交谈时,手里的活并没有慢下来。“我加入慈济已经16年了。”陈女士说,加入义工既能做些力所能及的善事,又能让自己每天的生活充实起来,感觉很不错。

  而当被问及这么大年龄还来参加志工时,陈女士笑着说:“你看,我身边跟我一样大的义工不是很多吗?”她说,当初选择做志工的想法得到了子女的支持,“在慈济的团队中,感觉很温馨,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都能相互帮助,在台湾的子女对我很放心。”

  “其实这种情况在台湾很常见。有很多老人,退休后赋闲在家,他们中间有教授,有商人,也有公职人员,退休后大都选择加入义工的行列。”王明萌说,台湾义工的年龄跨越从3、5岁一直到90多岁,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所受的教育层次也有很大差别,但“都是怀着那份爱心。”

【编辑:程涛】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