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台商闯荡大陆:“群居”还是“单打独斗”?
【新闻策划·草根台商闯荡大陆群像系列】
中新网北京10月30日电(夏涵) 提起台商,不少人脑中闪过的都是台湾知名企业或大型企业,而草根台商群体极少进入大众关注的目光。
2007年,一部名为《转角遇到爱》的台湾偶像剧火遍两岸三地,意外带动台湾小吃“蚵仔煎”在大陆火爆。2008年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越来越多宝岛特色小吃风靡大陆。不少的台湾美食和伴手礼纷纷落户大陆。
正是草根台商,将蚵仔煎、卤肉饭这些台湾岛内小吃、伴手礼带到对岸,也是他们,用最传统、最民间的经营模式融入对岸日常生活。
事实上,从2000年开始,作为曾经腾飞的“亚洲四小龙”之一,台湾岛内经济景气开始动荡,2008年金融海啸更加剧岛内就业危机。低迷薪资、狭窄进阶通路,诸如此类的报道开始频频见诸媒体,从多种调查看,越来越多普通台湾人选择“西进”大陆寻找经商创业机会。
中新网记者近期走访一些草根台商,将分篇章报道和分享他们每个人在大陆的体验和经历。
背井离乡的“小本生意”
“老板!要一份咸酥鸡和一份甘梅薯条。”
“好的,您的找零请收好,请左边稍等取餐哦,谢谢。”
在武汉工作的小袁,对中新网记者回忆起,曾在母校武汉大学门口一家不起眼的小店买完小食,却被笑容可掬的老板甜糯的普通话腔调所吸引,这是在偶像剧里成长起来的大陆年轻人并不陌生的“台湾腔”。细问之下,原来老板就来自“道地”美食的家乡——台湾。
这并不是一件让人意外的事情。不少“吃货”们逐渐发现,在小区的街头巷尾,在学校附近的小门店里,开始有台湾民众进驻,经营着来自家乡的传统美味。
他们的门店或许不大,却无一例外地热情;他们的环境或许并不高档,却精致对待每一步的食材制作。和前来大陆投资扩张的大型台湾连锁企业不同,这些草根台商多还保留着基本的家庭作坊式经营,也就是大陆常说的“个体户”,自制自销、小本经营,其中也不乏已经经营数年的“老字号”。
背井离乡的打拼,回报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利润,更多的是以这些草根台商为载体推介的台湾日常物品,尤其是台湾美食,受到大陆人的认可和追捧,也更促进了在大陆的品牌化效应。
“群居”还是“单打独斗”?
有的草根台商可能会因为大陆亲属、人流分布等原因,选择据守在各个城市的角落,散户经营、“单打独斗”,也有一些草根台商会选择大陆城市已有的台湾特色商业街区,和同行们“群居”。
如今的北京、上海、天津以及大陆其他一线城市,都不乏 “台湾美食城”、“台湾小吃街”等具有台湾特色的商区。以北京为例,主打台湾特色的商业店铺聚集地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石景山区的“北京台湾街”,另一个则是前门商业区的“台湾印象”。
如何在大陆取得正规的营业执照?需要准备哪些材料?如何寻找最合适的店面租赁?通过什么渠道招聘本地员工?这些或许是初来乍到的草根台商们都会遇到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在草根台商聚集的街区营业,带来的是什么?
中新网记者为此走访北京台湾街。这里建筑面积约45000平方米,建筑风格颇具“台味”。可见沿街骑楼,内街村落,邻园借景。更有特色五桂楼,是仿建台湾雾峰林家花园的标志性建筑百年五桂楼。五桂楼兼具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中西合璧的建筑艺术价值。据史记载,1911年梁启超受林献堂邀请,曾居住于林家五桂楼,与林献堂共商抗日大计。
透过走访,中新网记者发现:在草根台商入驻时,这里的管理部门会给台商们一些相应的政策扶持和帮助;台商之间也可以交流日常遇到的问题。某种程度上,台湾特色店铺的“群居式”经营不如“散户”店主们灵活。顾客们选择的多样化在分流各家客流的同时,或许也在弱化小店本身的品牌效应。
但两岸双方的积极促成,以及大陆一些优惠鼓励政策,仍打消了不少草根台商的担心。
在台湾街,中新网记者见到了北京台湾街经营单位——北京国新商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晓彦先生。早年在媒体从事新闻工作,后来又创办一家涉台新闻网站,这些背景让田晓彦对台湾有着一种深厚的情结。
田晓彦介绍,目前台湾街有名的台湾商品展售中心“台湾百大馆”,在开业初期均免收租金,而台商入驻经营也可以有一定比例的租金优惠,这使得台湾街自2010年开业至今,仍保持70%以上的台湾特色店铺比例。
两岸ECFA签订 草根台商也望获惠
“台湾人来大陆经营,最大的担心就是成本。地道的台湾产品,食材或者加工原料一定都会选择从台湾当地进口,而这些货源的进入、如何降低他们的经营成本,也是我们经常思考的问题”,田晓彦向中新网记者介绍。
除去由大陆有关部门所创造的经营条件、主管单位给予的相关补贴,如何进一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利润,是驻街草根台商们所面对的问题。
而随着两岸直航、经商的逐步开放,台商的出入境流程已经逐渐简化,更多的经营成本来自于货物的出入境和文化产品的报批。对于两岸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田晓彦表示,乐见这一协议为广大草根台商们所带来的便利。
“ECFA落实的过程中,可能最大受益的就是台商的产品进关:进关的成本降低、流程简化、通畅,或者减免、降低税收。这应该是台商们最希望看到的。”
田晓彦特别提及台湾街上的宝岛夜市,夜市的43家商户完全由来自台南的基层民众,台厨掌勺,人气颇旺,开业初期,最高单日营业流水达到27万元,三月销量,突破千万,使这些普通民众在北京赚到了钱,支撑了家庭经济。
田晓彦认为,台湾的基层民众到大陆来经营商业、并且赚到钱,一方面他们可以更真实地了解大陆;另一方面他们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发展空间,“我觉得他们心里有一种感激。”【后续篇章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