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你的情歌其实并不多?
李:很多歌看似情歌,其实不是,我喜欢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暗语。好比“我是为你而来,不在乎穿越绵绵山脉”(《为你而来》)写的是人对生命的认识;我也特怕别人把《想念你》的对象误解为恋人。那两年,父亲住院、手术、去世,我的生活都是以这些事为中心,那这首歌完全能够概括了。
记:你是一个清华的工科生,训练出来的逻辑思维对艺术创作有障碍吗?
李:我写歌的时候,六成,甚至七成都需要严谨的逻辑思维。所谓灵感仅仅是动机的那么一刹那,后面的部分需要非常严格的理性。很多人以为工科生做不了艺术,但我觉得恰恰相反,艺术作品是需要逻辑和技巧的。灵感随处而来,但不是凭空而来。音乐也是,有逻辑的积累才有可能有灵感。
记:都知道你以前是走路写歌,现在呢?
李:为什么走路能写歌,因为我不会吹口哨,走路爱哼歌,哼哼呀呀,可能就会有一个陌生的欢喜的旋律出来了,一首曲子就有了。现在交通工具变了,大多是在开车的时候有灵感。
记:你每天晚上好像都很亢奋的样子,总喜欢在微博上说,晚上看了一本很好的书或者听了一首很好的曲子,一次次舍不得入睡。
李:其实越来越不愿意在晚上创作,越想越睡不着觉。早上的灵感更好,早起一会儿,会觉得一天很长。
记:那你漫长的一天是怎么安排的?
李:我的一天和你一样,也是朝九晚五,不过你是去别的地方上班,而我是在家里上班。尤其是当爱好成为职业后,很难分得清什么是娱乐,什么是工作。
记:以前创作抓狂时,就会跑去海岛关自己几个月,现在还这么调整吗?
李:最近咬牙收了一把价格不菲的“心头好”。经常弹琴会保持心情的平静。
记:巡唱结束后的创作计划是什么?
李:音乐就像是日记,从来不会去规划以后会是什么样,今天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不过现在比较自由,有一些自己选择的余地。希望10月出新专辑时借机去英国做后期,感受一下那个期待已久的录音棚。
“小众?说明自己不是足够好”
他总被认为是一个孤独的歌者,但他的音乐却又是如此温暖人心。太多歌手把孤独理解成寂寞,滥用了它,这也决定了他们的格调不会很高。李健会怎么面对孤独呢?“孤独是一种情怀,来自悲悯,而寂寞来源于自艾自怜。我不觉得孤单,也不寂寞,只要有好音乐的存在,孤独也不显得很难熬。”
你以为这个男人“人淡如菊”,人如其歌田园般宁静吗?他又否定了你,“音乐的宁静只是我性格的侧面写照。我本人不完全是这样。宁静是一种自我的审美和喜爱,我喜欢音乐能带给人安静。”但对于他来说,“没有音乐就没有世界。”
10城巡唱结束,李健“个人收获是掌握音乐的能力越来越强,也越来越适应!”
记:跨入乐坛10年的今年,你斩获3个大奖,巡唱10城,可谓“十年磨一健”,听上去多了些卧薪尝胆的励志味道。10年的煎熬,纠结吗?
李:有什么纠不纠结的呢?成功之前,人们特愿意说他经历了多少磨难。但其实一切都是出于热爱,和坚持无关。让我一年不听歌不写歌,我肯定做不到。
记:音乐对于你来说是什么?是归宿还是流浪?
李:像灯光一样,没有了灯光人也可以活,但是有灯光的话,会舒服很多。归宿和流浪都不准确,而且我现在越来越不爱听流浪这个词,流浪在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下已经完全被解构了。你说,你能去哪里流浪?世间再无流浪之地。
记:你在微博里引用卡拉扬的话,如果一个人一生从事了音乐,他就没什么可抱怨的了。你一直这么强调音乐的价值吗?
李:小时候的邻居家里一年都听不到一首歌,他们并不热爱音乐,但一样活得很好。音乐只对热爱它的人来说是无法割舍的。很多人说我的生活中没有音乐,因为太忙了,这只能说明你不是真的热爱音乐。我大多数作品都是颠覆性的,没有高潮低潮,没有花哨的结构,和传统意义上的歌曲不太一样,我觉得我的作品是给那些真正热爱音乐的人写的。
记:《传奇》足够流行。
李:说心里话,《传奇》也不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传统歌曲,前面整个一大段完全是散的,小节和拍都没有。
记:你鄙弃商业吗?大家喜欢给你的恬静戴上“漂亮的帽子”,比如“音乐傲骨”等等。
李:商业价值基本上可以反映歌手的音乐价值。要是你做了10年还是不能融合到商业当中,肯定有问题。唱片公司不是慈善机构,商业也并没有什么不好,但别过分开发,歌手得有自己的选择。
记:我觉得你的状态一直挺拧巴,之前一直在积累,没有遇到伯乐;《传奇》之后一夜成名,从不为人知道的小众痛苦跳跃到被大众熟知,对这种熟知后的重新解读不太满意。
李:没有不满意。如果想被更多人知道,当然希望是大众的。小众?说明自己不是足够好;如果足够好,一定是大众的。
记:就像现在正在往大红大紫的方向进展?
李:谁说歌手一定要大红大紫?实际上很多红人,音乐也仅仅是小学生的水平——这是必要非充分条件——但是如果音乐足够好,他一定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