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改了数次,坚持最初冲动
“基于最原始的冲动,这是一个杠杆,可以撬动很大的重量”
相较于原著小说,影片改动不小。据说,在改编过程之中,连基本的叙事视角也经历几番折腾。全视角?女性视角?孩子的视角?甚至还有一只小狗的视角?改来改去,张艺谋想寻找的感觉是什么?他说,所有的判断与取舍,基于他看小说时最原始的冲动。这个冲动,是一根导演撬动电影的杠杆。这根杠杆给了他怎样的创作力量?
南都:听说剧本的视角改了几次,之前刘恒老师的第一稿是全视角的,严歌苓老师加入后改成以女性视角为主要叙事线索,甚至还加入一只小狗的视角。这其中的判断、取舍是基于一个什么原则?
张艺谋:基于我看原著小说的原始冲动吧。我很珍惜我看任何一个剧本或者小说的原始的点。经过三五年的打磨之后,我会问自己,最早让你感动的、让你有兴趣的点还在吗。有时候很快就会迷失。最原始的(冲动)就是这个电影最后一秒钟的定格,慕书娟的眼睛透过破碎的玻璃看过去,那些五颜六色的画面,花枝招展。我觉得这是一个杠杆,它可以撬动很大的重量。尽管它在电影中篇幅很小,但是它是一个导演启动的点,我想这可以拍出战争中的色彩。
南都:有“色彩”,这与一般的战争片不一样。
张艺谋:对于南京大屠杀这样一个历史背景,要不就还原成黑白,要不就是阴冷的调子,都是冬天,它几乎已经在视觉上被固定化了。我不能乱拍,突然你感觉到,这个主观视线带来另外一种(感觉)。而这又是跟主题有关系。书娟记住的瞬间的美丽,绝不是仅仅的表象。如果90多岁的书娟还活着,再次叙述(当时的经历)的时候许多重大的事情她糊涂了,但她记住了这个美丽。人的记忆到最后就是破碎了,留下一些主观的东西,碎片一样。我就是这样想,这个电影就会不一样。其实我们在操作剧本的时候,《南京!南京!》也在公映。他们都说,导演导演,要不我们就算了,怕说“跟风”什么的。后来我跟他们说,我寻找到的方法有可能再拍几部南京题材电影我也不怕。我可能会让它变为有色彩的战争悲剧。而这种色彩不是丑恶的,它存在于感情和人性中,就是内容和形式会统一。当时这么想就很激动,这就是我的瞬间的原始的想法。
南都:那最初的全视角,是因为出于宏大的构想吗?
张艺谋:刘恒的两稿是正常的客观视点。而且刘恒提醒我这个视点会很危险,可能是一个陷阱。他说,你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就是这个样子,是一个无声的视点。那个就失败。他觉得我会迷恋这个视点,他提醒过我。我始终愿意坚持这个,它是我的初衷,它是我脑海中浮现出一个清晰而准确的画面。我做过摄影师,脑海中的画面感是比较能实现的。所以,我很珍惜这种原始的冲动,所以就还是坚持了下来。然后就是朝着这个方向一直往前走。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