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文:东北地区玉米改革取得了比预想要好的效果
视频:陈锡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 来源:央视新闻
全国政协于3月6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召开十二届五次会议记者会。邀请全国政协委员厉以宁、陈锡文、杨凯生、常振明、钱颖一就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振兴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回答记者提问。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请问陈锡文委员,在今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中会有怎样的成果?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通过改革之后能够为广大老百姓提供更好更优质的农产品?
陈锡文:刚才已经讲到这个问题,比如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在强调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时改革的重点主要是在东北三省加上内蒙古自治区。主要是针对那里的玉米生产。刚才讲到玉米现在有供过于求的现象。通过去年一年对四省区的玉米实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改革措施以后,效果是非常明显的。第一,玉米供过于求,因此通过市场定价之后,农民根据价格的指挥棒就调减了玉米的播种面积,去年整个四省区调减了2300万的玉米播种面积,使供给和需求进一步靠近。第二,实行市场定价之后,价格合理回归,明显下降。降到什么程度呢?降到基本上和国际市场进口玉米到岸完税的价格大体相当。第三,由于价格下跌,农民会受损,但是政策中明确了,把价格和补贴分开,原来实行零出价的时候,这个价格里是含有政府对农民的补贴,现在把这部分补贴从价格里分离出来,由政府通过其他途径再补贴给农民,这样虽然价格下降了,但是农民的利益还受到一定的补偿。
陈锡文:从取得的三个成果来看,东北地区玉米的改革取得了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好的效果。
陈锡文: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年“三农”问题的主题和主线。这就说明我们的毛病不仅仅在于玉米方面需要改革,其实很多农产品生产都存在一些不适应需求的问题,都需要进行改革。从这个角度看,提出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一是调优农产品,让所有农产品质量往优的方面走,满足现在的新需求。第二,使得生产更加体现绿色发展的理念,不像过去那样单纯为了产量去大量地投入资源,大量地投入化肥和农药,大家都知道,农业部门早就提出到2020年,我国农药和化肥的投入量要实现零增长。现在有些省已经实现了零增长,个别省已经开始在负增长了。这样才可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调新。要有新的产品、新的产业把它从供给方面提供出来,让农产品的消费市场、让居民能够获得更喜欢、更适合的农产品。
陈锡文:所以总的来讲,我们当前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际上是在回应两方面的挑战:一是国内的需求,由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品种质量和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满足国内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新需求。要由需求来决定生产,而不是像过去短缺时期是供给决定需求。
陈锡文:第二,应对国际市场的压力。我国农业人多地少,在土地密集型产品上,和国际市场相比,成本比较高,价格比较贵。正是这样的情况,同样的产品,如果你比人家贵,那你生产出来可能就卖不出去,消费者和经营者会在同等质量的情况下去寻求价格更低的产品,这也就是前几年为什么我们的玉米不断增产,但是进口的数量也在增加。只有通过提高农业的效益,让我们的成本降下去,效益提起来,才能让中国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比如玉米,经过一年多的改革已经初见成效,目前的玉米价格和进口价格差不多了,如果进一步向前推进,我们还有很多其他品种都需要作出这样的改革,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根据网络文字直播整理)
专题:2017年全国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