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个普通家庭的“经济史”
账本是一个家庭经济生活的存根:有柴米油盐,有吃喝玩乐,有买房看病,有子女教育,有父母养老……
账本是一个时代经济发展的注脚:有房市调控,有CPI高涨,有收入分配改革,有宽松货币政策……
中国经济的每一次风云变幻,
在每一个家庭账本上,几乎都能找到具体而微的喜怒哀乐。
养老金的别样“缩水”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李凤桃
艾学用,70岁,湖北天门退休职工。记账55年。
艾学用今年70岁了。艾学用的父亲是一名会计,受父亲影响,1956年,15岁的艾学用就开始把生活收支的点点滴滴计入账本,至今已经坚持了55年。
1961年,艾学用走上了教师岗位,成为一名中学老师。最初,他只是一个实习教师,每个月只有29块钱的工资,转正后涨到了33块。此后15年,艾学用的工资只涨了1块钱。
据艾学用介绍,当时,农村还是靠挣“工分”来分粮食和酬劳。在天门市农村,一个“工分”四角钱,而一般来讲,一个普通老百姓一年就三四百个“工”,整日劳作的话,一年的收入才160元。
在那个年代,艾学用日常生活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开支,每个月主要的开销就是给学校食堂交上几块钱的伙食费,到年底还能攒下100多块钱。
1962年,艾学用结婚,总共花了100多块,其中最大的一笔开销,是和老婆一人做了一套新衣服。摆酒席宴请则是小钱,因为当时的米面油非常便宜,艾学用记得,当时的米才9分钱一斤,鱼两三毛一斤,鸡蛋2分钱一个,而且在农村分的还有粮食,所以整个结婚酒宴办下来就没用多少钱了。
1989年,艾学用调到了《天门日报》,一干就是11年。在报社,艾学用做到主任记者级别,1995年10月,他的工资已经涨到了645元。这在当时,可以称得上中产阶级的收入水平了。
虽然当时的柴米油盐价格相对于10年前已经翻了几倍了,比如,大米已经从原来的一两毛一斤涨到8毛一斤了。但是,对于艾学用来说,这些都在完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艾学用笑着说,也就是普通家庭,不过日子比以前更好过了。
艾学用有三个孩子,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上个世纪90年代时,三个孩子先后结婚,为了体现公平,艾学用统一了支出标准——2万元。而这两万元的花费中,家电占了大头。据其介绍,当时,1300元一台的小彩电是“开后门”买到的,电冰箱需要两三千元,沙发也要几千元,而柜子、箱子等木家具则是自己找人做的,当时日常吃穿用的开销也有增长,总共算起来就是这个数了。艾学用说,当时好在不需要担心房子,要是现在,光房子这一项就难支撑了。
2001年,艾学用退休了,以“副高”级别算,每个月可以拿1200块钱的退休金。相对于10年前的“中产阶级”的生活,如今的艾学用成了真正的工薪阶层。当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老艾对记者说:“我的是高级职称,中级职称才只有几百块呢!”
从2001年到2007年,艾学用的退休金一直保持1200元的水平,而与此同时,物价的增长正不知不觉地让这点退休金显得越来越少。根据艾学用的账本,2005年,大米已经涨到了1.6元一斤,在过去五年内增长了77%;5公斤一桶的食用油从2001年的40元涨到了50元,增长达25%。对于退休后的艾学用来讲,除了吃、穿等基本生活开支,其他的就尽量避免了。
2008年,艾学用的退休金涨了,从原来的1200元提到了1400元。2010年,艾学用每月的养老金提到了2300元。而与此同时,物价的增速在艾学用看来则是惊人的。2010年10月,食用油价格已经翻倍,涨到了80元每桶,有的甚至达90多块,而同等的大米已经涨到了2.3元每斤,肉则涨到了十五六元一斤。艾学用说,养老金跟不上物价上涨的步伐,钱越来越不值钱了。“它涨我就不买呗,我就买点吃的,所以物价虽然对我的生活有影响,但也能过。” 艾学用乐呵呵地说。
艾学用自写春联表变迁
1975年(艾学用的妻子全年挣工分483.77个,每个工价0.474元,收支相抵当年超支36.76元。)
多年未进一分钱;今夕又是超支户。横批:何时为止。
1984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艾学用家有责任田3亩,承包产量达3820斤,承包任务1300斤,加上家庭副业收入600元,买了一头牛。)
三中全会指航向;一号文件开富路。横批:大有希望。
80后的时尚记账本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侯隽
刘先生,29岁,重庆某企业员工。记账4年。
不像“蜗居”夫妇那么寒酸,更不会像断言明天大盘会涨多少点的大师那么玄乎,虽然依旧是月薪几千元的工薪族,但是绝不满足于吃好喝好,还要住好生活好!
80后的刘先生夫妇根据自己的学业专长,用时尚电子账本帮助自己理财,小夫妻生活得有滋有味。
刘先生上大学时就喜欢研究程序,是个电脑小达人,毕业后又在网站从事网络建设工作。刚毕业那几年,他像大多数人一样活得颇为潇洒,左手进右手出,开开心心当一个月光族。但是随着80后开始慢慢步入主流,到了要结婚生子之际,刘先生意识到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我没办法开源,只能从节流着手了。传统的手工记账真是麻烦又没法保留,而且我又不专业,不晓得怎么记,自己曾经尝试过,要么经常搞忘,要么就不知道本子哪里去了,干脆花几分钟给自己写个程序得了。”一款专门为自己设计的电子记账本就这样应运而生。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瑾】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