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说,大连的房价,高档楼盘每平方米在3万元左右,8000元~12000元的是一般的房子。“市内的房子我们的确负担不起,所以希望以此过渡三四年。”
至于支出,刘明的账本里主要是衣、食、住、行、教育、保险、通信和一些其他日常消费。“比如,我们一年的房租、水电费用大约要10000元,一年的交通费用大约是3500元,我在开发区工作,所以通勤费用比较高。另外,这几年我老婆读成人本科,一年的费用大约要3000元,孩子的一份保险一年要2600元,包括双方父母在内,我们有四部手机,话费和宽带费大约2500元。”刘明给记者大概算了一下日常开销,“我们很少在娱乐等非必需品方面有大花销,但即便如此,全年的支出也几近7万块钱。”
看看自己的电子账本,刘明简单作了个总结。“2010年,我们两在收入方面分别有大约30%和50%的增长。虽然增幅看起来巨大,但实际上基数很低,所以家庭的税后可支配收入还是没突破6位数。”
刘明说,“联想到居高不下的CPI,这点增长还是不能让我们高兴起来。支出方面的增长是必然的,最后,剩下的那点积蓄——微薄的积蓄——只好放银行里了。所以尽管是所谓的负利率,但是我们的这一点点积蓄也没有更合适的去处。看看一年所余,只要买了房,就彻底是给开发商贡献了。”
在刘明的心里,目前只有房子是最大的事情了。“小孩很快地长大,她需要一个自己的家。”刘明对楼市调控也已经不再报以幻想,因为他们一家每年的积蓄都远不如房子涨价快。“但是我们不想再靠父母,他们的付出已经足够多了。”
尽管生活中有些许不如意,但是刘明依然能够感受到生活的幸福,“比如春节时拍的全家福就能让我感受到家庭的小幸福! 哦,还有件事。世博会期间,因为老婆是事业单位,所以单位组织她们到上海、苏杭旅游了一番。我自费相陪,权作是对没有结婚旅行的补偿吧。没事时看看照片,回忆一下,还是挺幸福的。”
记账,我只和自己比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胡雪琴
马祖煌,52岁,江苏省南通市基层医务工作者。记账24年。
为什么要记账?马祖煌说,主要是父母的嘱咐。他成家前,父母就叮嘱过:“以后成家,要节省过日子,不能浪费。”
古语说:“吃不穷,用不穷,算计不到一辈子受穷。” 马祖煌觉得记账不失为一个好方法。1986年成家后,马祖煌买了两个本、一支笔,“要为这个小家庭记好两本账,一本收入账,一本支出账。”从此一记就是24年,共记了7个账本。
老马的账本有很多分类,有人情交往开支、有日常食品的伙食类、有穿衣戴帽的衣帽类、有农药化肥的农田开支等。“记账并不麻烦,每天几分钟就记好了。到了月底,我还会对本月的账本进行分类汇总。伙食类开支了多少,衣帽类开支了多少等。每年到了年底,我又会对一年的收入支出进行汇总。”对于捉襟见肘的生活,他总是尽量节省一点,再节省一点。
马祖煌在基层卫生院负责临床检验工作,刚开始记账时,他一个月的收入约三四十元,妻子到附近打打零工,有时能挣到二三十元。老马说,这些年自己的收入呈阶梯式增长,从1980年的月工资三四十元,到2010年1689元,30年间,涨幅超过了42倍。
不过,老马最满意的涨幅却在上世纪90年代,因为工资从三四十元涨到了五六百元,最重要的是物价不高。据老马介绍,上世纪70年代,当地的猪肉每斤0.75元;80年代,每斤2元多;90年代,每斤4元多。
物价和收入哪个涨得快?在老马看来,有的能赶得上,有的赶不上。譬如农田生产资料,以氮肥价格为例,老马说,2001年每袋21.5元,2010年每袋45元,涨幅近2.1倍;而自己的工资,2001年为1025元,2010年为1689元,涨幅近1.7倍;两项比较,大致差不多。但教育费用,老马就觉得赶不上了。过去,女儿中小学一路走来,费用都不是很高,现在读大专的费用则成了家里一笔很大的花费。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条件普遍都得到了改善,但对于马祖煌来说,他家的生活却一直过得不轻松。
2007年的账本显示,老马一家三口全年的伙食费才700多元。老马一天的正餐,伙食费才几角钱。“每天中午都是一碗豆腐汤就着大米饭,大米饭管够管饱。”
他坦率地告诉记者:“20年来,我们两口子基本上没买过衣服,都是亲戚朋友送的旧衣服。”买肉吃也是一件奢侈的事。只有过年的时候,老马会买点瘦肉给孩子改善改善伙食,但老伴还不舍得,只买2斤肥肉,因为一斤肥肉要比一斤瘦肉便宜1~2元钱。
老马说,最主要的原因是钱太少了,做什么都不够。“我从不与人家攀比,我只跟自己比,只跟过去比。”他进一步解释,“我只纵比,不横比。”
纵比起来,老马的家庭生活的确比过去改善了很多。2008年,他花了970元买了一台大彩电;2009年初,他花了1900多元买了一辆电瓶车,有了出行工具;2009年底,他又花了450元买了一部手机,每月话费为20元。在校的女儿,有部同学送她的手机。这样,他们家也迈上了现代化的台阶。
记账24年,老马最大的感受是“有数”,老马说:“一分钱的收入和一分钱的支出都有数,这种感觉很好。”
“真正的幸福是一家人的平安、健康和快乐,而不仅仅是金钱,金钱买不到幸福。”年过半百的老马说,“我的物质生活很困苦,但我的精神生活很富足。”
回望过去,老马说:“现在,我觉得很幸福。”
退休工资涨了不少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红茹
刁锡永,62岁,四联集团退休工人,现居重庆,电子记账方式2年。
“香肠肉32.5斤433元,莴笋2元,儿菜3元,萝卜3元。”这是重庆退休工人刁锡永在2010年12月29日记录下的全家当天的开支内容。
今年62岁的刁锡永,和老伴、女儿、女婿一家4口住在120平方米的商品房中,日子过得优哉游哉。
两年来,全家每天的花销,小到一元钱的小白菜、豆腐,大到1200元的一件衣服,刁锡永都不厌其烦地坐到电脑前,一点一滴地坚持记录下来。
刁锡永说,记账过日子历来是中老年人的“专利”,之前,自己用纸笔断断续续也记过账,不过记得不全,没保留下来。如今,科技发达了,他精打细算过日子的记账方式也发生了“革命性”转变——在网络上拥有电子账本,成了名副其实的“账客”一族。
物价上涨,越来越多的人“花钱总比赚钱快”。在没有开源或者开源不足的前提下,节流就是最好的理财办法。“这两年中,2010年末的12月开支最高,有7153元,因为要过年了嘛,东西比平时买得多一些,除了日常用品和食品,还买了衣服和鞋子;而且食品买的样数也比以前多,再加上这段时间物价上涨比较快,开支自然就高了许多。”刁锡永说,相比较以前,现在的月支出翻了一倍。“以前断断续续用纸笔记账的时候,每月平均支出不到1500元,现在每月几乎达到了3000元。”
在老人的电子记账单上,2008年8月13日至2009年12月31日,1年零4个月,生活开支共计34750元,月平均约2106元。这个费用还没加上女儿、女婿单独给他买生活用品、食物等的花费;2010年全年生活开支共计35841 元,月均2986元,比2009年每月多支出880元。就拿老人喝了十几年的牛奶来说,2005年是1.2元一袋,现在2元一袋,月支出明显爬坡。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瑾】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