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账本故事:中国11个普通家庭的“经济史” (6)

2011年01月11日 10:47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这些“业余收入”虽然单笔不多,但是一年算下来,也有好几万,最重要的是,“这些钱赚得很快乐,很有成就感。”

  2010年,景文夫妇最大的消费是买了一辆骐达车,从奇瑞到骐达,景文说:“这才真正奔了小康。”

  可是,油价的不停上涨也让景文有点扫兴。按照账本记录,2009年1月,93号汽油还是5.33元/升,现如今已经涨到了7.17元/升,再加上北京无处不堵的交通状况,停车位难找的现实困境,景文决定,上班时间坐地铁,周末驾车游。所以,虽然油价上涨了,可是景文家每个月的交通花销降低了。“每个月花个三四百块钱的油费,是原来的一半。”而且,坐地铁上班也比驾车好。“不仅省了钱,还不用考虑拥堵问题,时间上比较可控,也更轻松。”

  在这些繁琐的家庭消费中,处处都能发现景文的生活智慧。“关键不是省钱,而是提高性价比,这是一种能力。”景文得意地说。

  景文夫妇所做的投资包括理财产品、股票、基金、国债、集邮、金条、保险、茅台酒等,几乎所有的家庭投资方式,都可以在景文夫妇身上得以体现。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景文就开始“玩股票”,是一个资深股民。2007、2008年时也曾“海捞”过几把。但景文意识到,光靠股票类的风险投资还是不够的,应该“把鸡蛋放在几个篮子里”,于是,景文又购买了理财产品、基金、国债等。

  2008年,景文买了50克金条,按照差价来算,两年间赚了近一万元。2010年国庆期间,景文又买了一箱茅台酒,两个月后,这箱酒升值了7200元。不过,景文说,他不是投机者,还是想多等几年再出手。

  景文的妻子有多份保险,有父母给购买的,也有自己购买的。景文计划着,明年有了宝宝,也给宝宝购买一些保险,有了保险伴随一生,应对意外时会更从容一些。

  “投资需要理念,需要胆识,也需要眼光,多做几种投资,在增值的同时更稳妥。”景文如此讲述自己的投资心得。

  幸福就是不用记账

  《中国经济周刊》实习记者 李妍

  王仁杰,65岁,乌鲁木齐退休职工,现居北京。记账30年。

  1980年到2010年,王仁杰从农村走进了城市,从城市走进了首府,又从首府走进了首都。这其间,王仁杰也从青年走进了晚年,从“光棍汉”走进了四口之家,从8平米的土坯房走进了70平米的楼房。

  1980年,农民王仁杰用积攒多年的“工分收入”200元钱买下了新疆塔城市郊区的一间8平米的土坯房。说是“房”,它透风漏雨、冬冷夏热,可是王仁杰很高兴,因为他终于“进了城”。“我离开公社,在城里买了这间房,找人组成了包工队,给人家盖房子。”为了能更好地生活,王仁杰开始了记账,“这让我节省了很多不必要的开支”。

  1982年,王仁杰拿着1000元的家底,又借了2000元,买下了一间60平米的房子,往城区又移了500米。1986年,这间房子被规划为“公路用地”,王仁杰又拿着政府补偿的5000元走进了市区,买下了100平米的“豪宅”和500平米的小院儿。

  1998年,王仁杰的两个女儿一起考上了师范类的中专院校,因为是艺术类专业,一年的学费就是16000元。王仁杰决定,卖掉一半的房产,供女儿上学。从此,王家的账本从一个变成了三个。“我让她们每月都把花销明细表带回家,一旦超支还要从下个月生活费里扣除。”老人心疼地说:“我的孩子每天都在吃馍馍和方便面,连菜都舍不得吃。”

  2002年,王仁杰卖掉了剩下的一半房产,拿到了3万元,其中1万元给两个女儿买了一架星海钢琴,2万元作为在乌鲁木齐买房子的首付,并签下了5万的按揭协议。

  一直住着土木结构房子的王仁杰一家终于搬进了60平米的混凝土结构的楼房,摸着钢筋水泥筑造的墙,王仁杰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踏实。

  此时的王家已经轻松了不少,两个女儿都当上了老师,每人每月能有近两千元的收入,王仁杰夫妇也找到了一份看管宿舍楼的工作,每人每月能有400元的收入。从这时起,王仁杰一家开始一边偿还背负已久的债款,一边缴纳每月400元的按揭款。

  王仁杰把全家的账本汇总到一起,计划着偿还陈年旧账和房贷。“当时我们觉得,按揭真是好啊,可以一边住房子,一边花30年的时间买房子,真是划算!”

  2007年,王仁杰终于还完了旧账,无债一身轻的快乐让这位已经迈入晚年的老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

  2008年4月,王仁杰的女儿来到北京工作。王仁杰夫妇卖掉了乌鲁木齐的房子,随女儿来京生活,并在北京市通州区买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说到关于房产的收获,老人颇为得意:“我在乌鲁木齐的房子,住了五六年,还白赚了十几万,当然划算啊!现在北京的房子也划算,买的时候花了27万元,才两年时间,就翻了番儿了。”

  自从搬到了北京,王仁杰老人也不再记账了,过去的很多账本也在一次次搬家中丢失了,但他并不遗憾,因为在账本上记录的是艰辛的苦日子,是需要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生活重担,而现在,他们可以更加轻松和舒适地生活。

  王仁杰的大女儿已经有了男友,他们申请了经济适用房,正等待着每一次摇号的机会。“我跟她说,房子总会有的,实在不行就先租房嘛!生活总是会越来越好的。”王仁杰老人笑呵呵地说。

  大的开支是教育和房子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胡雪琴

  杨绿平,49岁,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寨桥派出所辅警。记账24年。

  1986年,24岁的杨绿平开始在日记里记下自己每日的花销。

  杨绿平告诉记者,记账有三大原因:第一,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第一次当家做主,执掌小两口财政大权,他想知道,一年究竟能挣多少钱,要花掉多少钱。第二,出于对文学的爱好。“那时,我不仅是常州日报的一名通讯员,还是武进县人民广播电台的通讯员。日日记账是缘于自己爱动笔写点什么的结果。”第三,“将村里账目与家里的分清”。当时,他正在村里面做出纳,管着村里的钱财,因为怕把公家和自家的账目搞混淆了,所以,也给家里做了一本账。

  记了24年的账,杨绿平的感受是消费水平与收入都有所增长。

参与互动(0)
【编辑:李瑾】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