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博弈信贷调控:紧,已成为2011的关键词

2011年02月10日 14:33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在通货膨胀上行的背景下,监管部门将继续面临抑制信贷投放冲动、引导信贷投放节奏的难题

  紧,已成为2011年中国信贷投放的关键词。

  从监管层到银行信贷人员,再到等待银行放款的需求方,都对“紧”有一致的感受。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获悉,1月份的最后一周,深圳地区除了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还可以正常发放所有贷款之外,其他银行都“无款可放”。

  临近1月底,2011年首月信贷投放规模超万亿的消息更是不胫而走。一面是央行和银监会控制信贷规模的工具不断翻新,另一面是银行年初放贷的冲动依旧,监管部门之间,银行与监管部门之间,客户与银行之间,信贷投放各方的博弈暗潮涌动。

  “以价补量”

  尽管信贷规模总量控制已成为历史,但是各家银行都根据信贷收紧的趋势对年初放贷有大致的总量控制。

  某国有大行公司业务负责人表示,总行目前还没有定下具体的信贷额度,不过收紧是大趋势,某些分支行2011年的信贷额度甚至比2010年缩水一半。

  招商银行某分行信贷部人士告诉记者,该分行1月份的信贷投放已经超过了总行所给的内部信贷额度,总行暂停了该分行贷款系统的操作权限。“这没有任何余地,除非新增贷款量降低到内部额度以下,或者新拉到存款,才可以放款。”在贷款规模、额度上,各银行必须严格执行央行、银监会的相关要求,不然就会“受到处罚”。

  工商银行某地方分行信贷管理部的负责人说,该行现在已经不能发放贷款,“也没有变通的办法,只能等着政策松一点吧。”

  在被动收紧信贷规模的情况下,银行开始主动提高贷款利率,以实现“以价补量”。

  上述股份制银行的人士说,例如珠三角的一家大型国企,贷款额度很大,期限有长有短,像这样的企业现在都可以接受贷款利率上浮5%,足以显示近期贷款额度的紧张。而该国企以往的贷款都是协定贷款约定,“银行要做不做”,利率都是央行规定的贷款利率最低限——基准利率下浮10%,银行甚至还会通过某些安排使贷款利率突破基准利率下浮10%来争取这个优质客户。

  而对于某些国企,有很大的业务需求,但因为议价能力太强,或者需要额度太大,也可能没有办法满足。

  “现在的贷款利率基本上都在基准利率之上上浮,央企也不排除在外,除非有极个别的情况存在。即使个别央企的贷款利率没有实现上浮,也会被银行要求开办一些中间业务以弥补息差收益。”中国银行长春分行某高管指出。

  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说,银行现在是有钱的,但是担心政策变动,所以“不敢放”。他直言,监管层“时不时调一下存款准备金、时不时调整一下监管政策,银行不敢动。如果银行在存贷比的红线上进行放贷,一旦政策发生变化,银行会很被动”。

  面对监管层的强势调控政策,银行也希望能找到变通的手段。在银信理财产品监管新规出台以后,委托贷款成了主要的形式。

  一位银行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任何时候,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关键是这种对策好不好找、多长时间找到、找到以后花多大成本的问题。”

  个贷变数

  在公司贷纷纷收紧的同时,个贷也逃不出紧缩的命运。

  1月27日出台的新“国八条”规定,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首付款比例不低于60%,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不到四个月,二套房首付比例在高位上再提一成,实属罕见。

  不过,目前相关业务调整的细则尚未出炉,各家银行还处在研究政策、提出方案的缓冲期。

  招商银行信贷部的某人士说,目前该行还没有下发相关的操作细则,新政开始操作的时间将会在内部操作细则上体现。

  受此影响,在新政出台的第二天,购房者已开始行动了。“购房贷款优惠政策要取消,今天信贷办公室全是贷款签字的。”1月28日,某银行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

  某国有大行地方分行信贷部的人士说,政策一般都会有缓冲期,上报审批通过的按照原有的标准执行,如果已经上报但还没有批下来的,也会按照原有政策执行。即便是现在还未上报的贷款,只要在缓冲期之内,信贷员可以想办法按照原有的房贷政策执行。

  并且个人贷款比公司贷款灵活,在月末最后一天还有发放的机会。每个月都有一定比例的到期,可以腾出额度。

  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称,个人贷款系统一旦打开,很难确定谁先放、后放,并且随时可能会放超,银行会把之前已审批而未发放的贷款累加,按照收益高低的先后顺序开始发放,放满就立刻关系统。

  不过,银行业内人士指出,搭乘新“国八条”的顺风车,银行可能会继续提高二套房贷利率。目前,北京已有少数银行将二套房贷利率由基准利率的1.1倍上调至1.3~1.5倍。而为了保障自住房需求,首套房贷利率可能会维持基准利率。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