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体面的工资不仅是生活的基本需要,同时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尊严。作为国民收入分配调整计划的一部分,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要达到7%以上,与经济发展同步。人社部副部长杨志明日前也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努力实现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职工工资增长15%,5年实现职工工资增长翻番。
有媒体还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称,国家发改委正在起草一份覆盖全社会范围大的“涨工资方案”。该方案除了调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外,还有较大范围地提高社会工资、建立对低收入阶层补贴保障机制、提高住房货币补贴的标准等。
随后,发改委新闻部门有关人士否认“涨工资方案”一事,并表示:“这肯定又是个谣传,就是有,也属人社部的职责范畴,国家发改委没有这个权力。”
尽管发改委否认此事,但一石激起千层浪,“工资倍增”一时间成为社会议论的热点。22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一季度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尹成基在回答“工资增长15%”、“十二五”期间翻番的问题时表示,我国已形成以市场为基础的工资决定机制。
1.
我国工资普遍较低
工资增长是一种趋势
“工资倍增”计划对广东人来说并不陌生,从2008年开始,广东省就提出将力争全省职工工资每年递增14%以上,到2012年比2000年工资水平翻两番,让职工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但突如其来的世界金融危机让这一计划搁浅。如今,许多人的工资收入扣除物价的涨幅仍然在原地踏步。尤其是农民工,收入水平仍然在“最低工资”线上下波动。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韩兆洲也表示,在我国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工资普遍偏低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他说,在企业中,工资一般会占运营成本的50%左右,而我国则不到10%。发达国家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一般在55%以上,在我国则不到42%,并呈逐年下降趋势,这是不合理的。
韩兆洲还提到,尤其是经济快速发展的珠三角,工资并没有与经济挂钩,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而工资并没有明显的增长,两级分化越来越严重。
“很多企业都把政府的最低工资当成发给工人的最高工资,靠控制人工成本,增强劳动强度来降低成本,才能保证利润的最大化”,东莞长安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蔡长乐表示。
这种利润的最大化,让珠三角经济迅猛发展,企业平均发展水平超过10%,有的企业经济效益连年翻番,增长速度超过100%。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农民工的工资增长十分缓慢,有的一线工人工资还停留在10年前水平。不少企业农民工工资与企业利润“绝缘”。
“这10年企业利润增长曲线是一条陡峭的上扬线,而农民工工资增长曲线却是一条水平线。微薄的最低工资支撑着珠三角高速发展”,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谢建社认为,这种状况不加以改善,工资低水平将引发工人强烈不满,劳资双方关系会变得十分紧张。
据了解,从2004年开始,中国沿海地区尤其是制造业企业出现了普遍的民工荒,劳动力供应出现了瓶颈。但对比从2004年到2009年的数据,GDP从13万亿增长到33万亿,增加了150%左右,全国的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增加不到90%,而农民工的工资只增加了50%左右,只是GDP增加的1/3。
有关专家认为,过去1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10年,是中国的城乡面貌改变最快的10年,也是企业发展最快的10年。可是劳动者的收入在这10年里的增长却非常有限。近年来,一些地方发生的劳资纠纷事件,表面看起来是因为劳动者工资偏低,其背后根源是由于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的缺失,是普通劳动者的工资无法合理增长,收入格局扩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而对城镇职工来说,这些年虽然工资收入有所增长,但因为油价、房租、医疗和教育费用的增加,通胀的速度远远高于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城镇居民总是感觉自己的收入增速并没有达到统计局公布的水平。因此工资倍增要求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