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标准化菜场也有自己的忠实顾客。一位用“马大嫂”卡买茭白的老先生表示,年纪大了钞票点不清,女儿给卡里充值后,在这里刷卡买菜很方便,没有缺斤短两,也没有假钱、错找,虽然价格贵一些,但放心。一些年轻白领也爱往这里跑。一个月下来,余姚路菜场销售额能做到170万元左右。
那么,有着食品安全优势的标准化菜场和有着价格优势的临时销售点,究竟谁更有竞争力?目前看来,尚有待观察。不过,上海近期颁布的食品安全法规实施细则规定,地方政府可以根据需要,划定临时区域和固定时段供小摊贩经营。因此,临时菜摊和菜场“正规军”的竞争短期内不会结束,标准化菜场只要周边有合法的临时摊点,就必须直面低价竞争。
大规模“拷贝”火候未到?
记者走访中还发现,亚细亚旗下的菜场,并非每一家在管理上都能完全做到和武定路菜场一个样。记者在余姚路菜市场就注意到,一些摊主在过秤后没有主动给顾客收据;许多消费者对于“马大嫂”卡也并不知情,而是继续用现金交易,POS机明显被冷落。
也许,管理细节随着时间推进可以进一步完善。但若要把“亚细亚模式”从静安移植到外区,面临的问题似乎更为复杂。
今年年初,浦东、杨浦、宝山、虹口、徐汇等区及街镇陆续向亚细亚抛出橄榄枝,某区重金求购亚细亚的菜场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更进一步开出优厚条件,邀其托管菜场。但亚细亚最后谢绝了。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