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公关还不如“沉默是金”?
信任危机事件发生后,涉及的相关企业均作出了回应。一开始,大部分企业都通过官方网站发布了解释信息,但效果似乎不太明显。于是,企业采取了召开新闻通气会、开放厨房等举措进行危机公关。但与通过微博、论坛、社交网站传播的曝光信息相比,危机公关给出的信息在传播速度和到达面上还有很大的欠缺,甚至有不明真相的消费者指责企业“故弄玄虚”或“粉饰太平”。有企业负责人无奈地表示,早知如此,不如不回应,免得“越抹越黑”。确实,在以往的一些信任危机事件中,有些企业采取了“沉默是金”的应对态度,尽管这样的态度也遭到舆论和消费者讨伐,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针对相关企业的负面信息反而很快被新的信息湮没了。
这一结果似乎对进行危机公关的企业有些不公平。但记者觉得,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尴尬,仅仅靠企业自身的危机公关,很难改变局面。多起信任危机事件的背后,其实是公众对整个消费环境的质疑和困惑。因此,进行危机公关的不应当只限于企业,也应当有政府部门。消费者对中央厨房等标准化生产表示陌生,这和相关部门缺乏介绍有很大的关系。与其在出现问题后,由企业开放厨房让消费者参观,不如在日常生活中,相关部门就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必要的食品安全常识,介绍现代化的食品生产加工方式。
与此同时,此前频频爆出的违规添加事件,也大大刺激了消费者的神经,导致消费者一听到“勾兑”、“添加”,就直接与“不安全”、“违法”挂钩。对于添加剂的利弊,有关专家讨论已久,但往往停留在学术层面。相关部门完全可以结合具体的安全事件,在对添加剂的类型、作用、安全性、使用方法等加以解释,进一步普及必要的食品安全知识。当然,加大违规添加行为的打击力度也很有必要。其实,让消费者辨别是违规添加还是合法添加,并非消费者的义务。照理说,消费者面对的应当是一个安全的市场环境,没必要掌握专业知识,只是目前的市场环境并不能让消费者完全放心。这一现状无疑反映了监管力度的不足。因此,在危机公关中,监管部门不仅不能袖手旁观,更应当担负起净化市场环境的责任。(记者任翀)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