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人物准确生动
李法曾(表演艺术家):
《清风亭上》、《程婴救孤》和《苏武牧羊》这三部戏我都看过。我觉得这三部戏尤其是前两部戏是经得住考验的,河南省豫剧二团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团体。
就剧目来讲,剧本结构完整精炼、苏武人物的性格突出、事件动人,演员阵容比较好。李树建的嗓子确实非常好,又高又亮,但这只是天生的条件,更重要的是用声音传达思想、传达内容,这是非常要紧的。声音的高低错落、虚和实,都是从感情出发的。李树建的特点是有激情,他塑造人物准确生动。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因为好的戏曲演员特别多,嗓子好的、身上有功夫的演员比比皆是,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演员轻视对内心世界的把握,也就是轻视表演。这便是有的演员嗓子好,唱腔也好,但是观众却听不出味道来。李树建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同时,我希望他在形体上再下点工夫。
总体来说,李树建在《程婴救孤》、《清风亭上》、《苏武牧羊》中成功塑造了三个典型人物,身份不同,地位不同,气质不同。现在三者已经做到了有所区别,但还不是非常突出。比如,唱腔、哭头在三部曲中的运用还是应该再加以区分的。此外,这个戏有两个重点,一是苏武和李陵会见,二是苏武与妻子告别,这两场是戏核,若再仔细打磨一下,将更加动人。
希望留下经典唱段
李祖铭(著名琴师):
我看完豫剧《苏武牧羊》后,第一感觉是比较惊讶,豫剧跟得上时代发展和观众需求。这一点从台下观众的反映能看出来,年轻人接受了这出戏。
对比马连良先生的经典作品《苏武牧羊》,我觉得这个剧本的变动主要在于增加了苏武与李陵的对手戏。但是从目前来看,在苏武跟妻子阿云、跟李陵、跟单于的对手戏的轻重上,仍没有分得十分清楚。可以考虑在其中找到一个重点。
从音乐角度来说,过去马连良大师的《赵氏孤儿》、《苏武牧羊》、《清风亭》这三出戏为什么能流传下来?关键还在于音乐,留下了一段段获人们好评的唱腔。比如《赵氏孤儿》的“老程婴提笔泪难忍”,《苏武牧羊》的“叹苏武身困在沙漠苦海”,《清风亭》的“我二老年古稀”。每一出戏都有名段能够留下来。我认为河南省豫剧二团《苏武牧羊》从开幕曲开始加入了很多舞蹈和歌曲元素,但是河南豫剧的味道相对少了一些,有些唱段比较碎,希望本剧能留下重点和经典唱段。
富有活力的创作团队
张华山(中央电视台原副总编辑):
看到李树建推出了“忠孝节三部曲”,有人觉得这是他的运气好。他们说,讲诚信的时候,他有《程婴救孤》;讲和谐、讲孝道的时候,他有《清风亭上》;现在讲职业操守、核心价值观的时候,他就推出了《苏武牧羊》。这些不了解的人可能认为李树建会赶时髦。但是,就我个人对李树建的了解,或者说对河南省豫剧二团的了解,他们是一个非常富有创作活力的团队。他们能有今天的影响力不是靠谁去宣传,主要是他们有自己的作品,而且有了作品以后,并不是一切向钱看。
据我了解,河南省豫剧二团曾多次进京演出,慰问河南务工人员。为农民工演出是不要钱的。他们为了满足老乡、观众需要,赔钱也干。他们把自己的剧团立足于人民群众之中,这是他们取得成功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第二点,他们的成功还在于有一种创作的提前量。他们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能够跟中央所提倡的精神相吻合。艺术团体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把正确的价值观传达给观众,而不是说如何走捷径误导年轻人等。我觉得在这方面,河南省豫剧二团的做法是非常突出的。第三点,剧团特别团结,有着很高的工作效率。我觉得一部作品要立起来,剧本和演员的艺术创造都是不可缺少的。李树建勇于不断创新,使自身艺术不断前进,再加上全团的齐心协力,形成“一棵菜”。第四点,离不开领导的支持。领导的支持和重视,是我们艺术成功的一个保证。
这个戏通过多种艺术形式来诠释这个作品,应该说是非常成功的,包括主题歌、戏曲的表演等多种优秀艺术综合在一起,尤其是该剧音乐有创新,后半场豫剧味更浓一些。但是我们创新要有一个根基,即落在传统豫剧音乐的基础上,这是我的几点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