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大型豫剧《苏武牧羊》: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4)

2011年11月23日 18:38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吸引眼球的视觉效果

  田金双(娱乐营销专家):

  《苏武牧羊》的排练和在郑州的首演,我都去看了。河南是一个约1亿人口的大省,豫剧也是一个大的艺术品种,所以我就提出这样一个观念:豫剧不仅是河南的,还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当时还提出一个世界性的概念——称豫剧为“东方咏叹调”。让我高兴的是,现在这个提法在河南已被更广泛地接纳了。

  就这部作品而言,我觉得从文本上来说有这样一个思路:大史不虚,小事不拘。第一,它是依托于史书记载的故事,演出时没有观众离场,大家看得惊心动魄、高潮迭起,这是好事。第二,故事里加入了全新的概念。比如说里面出现了类似“喜羊羊”的12只羊,同样也出现了一只类似“灰太狼”的母狼。所以媒体感到很新鲜,像中新社的发稿题目便是《“喜羊羊”版豫剧进京首演》。这是概念先行,是很好的事情,符合营销所追求的吸引眼球的视觉效果和概念先行的原则。

  另外,这部戏是东方的,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忠孝节义中的 “节”。我觉得在“苍生三部曲”里面最容易被大众接受的恰恰是《苏武牧羊》,因为这里面的情节的张力非常大。同时,故事发生地是在北海,这部戏的题材是厚重的。

  为本剧种“添砖加瓦”

  赓续华(《中国戏剧》主编):

  作为演员或编导,最重要的事情是为自己的剧种添砖加瓦。我们会看到,有的戏是在吃祖宗,有的是在给祖宗增添财富,我更看重后一种。如果我们都在吃祖宗,就会越吃越少,拿出来的也会越来越少。我觉得李树建做的一些戏就是在给豫剧增添财富。比如他对张扬豫剧的须生这个行当做了重要的贡献,因为之前一提到豫剧都是说四大名旦、五大名旦,须生不在头牌。但是自李树建始,须生显得气壮了,有底气了,这非常重要。一个剧种一定要行当齐全,如果行当一偏,这个剧种就会越走越窄。京剧的博大,同它的行当齐全有很大关系。

  这出戏想要提升的话,我提几点意见。第一,通过这台戏前后场的比较,我觉得后面在一些细节上的表现更感人。最令我感动的是苏武叮嘱儿子的那番话:“我走了以后,你就是家的天……”这唱段让我很动情。在前半场,可以再挖掘一下类似的这种细节,能够再丰富一下。第二,这部戏所表达的对国家的忠,要再加上一个新的内容——对汉文化的肯定。我觉得苏武对中华文化的忠,与对汉朝和汉王的忠相比,要大得多。

  此外,现在李树建的表演,包括剧情基本上都是悲的内容,能不能在悲中翻出一点儿喜来?这个喜可以来源于他对汉文化、汉朝生活的一种回忆。毕竟支撑苏武19年的不仅仅是一种“节”的坚守,而是一种汉文化的背景在支撑着他。希望这部戏能更加丰厚。

  剧目创作取得阶段性成功

  姚欣(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

  我认为这出戏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第一,这个戏的题材蕴含丰富。这个题材里面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节”,这样的“节”两千多年来在不断地传播。所以,这个家喻户晓的题材值得抓、值得搞。第二,这个戏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汉书》记载苏武自身廉洁正直、有胆量、敢担当、有骨气。这出戏里的苏武很感人,但是悲伤太多。苦难是要写的,但苦难本身应是表现一种坚韧崇高的背景,不是为表现苦难而写苦难。编导在解释这个人物的时候注意到了这点。

  另一方面是如何表现戏里苏武的委屈。这就牵涉编导如何把一个民族英雄“人性化”。19年之中,苏武没有动摇过,但他就没有委屈吗?这些可以适当地做些调整。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表现苏武的坚韧和刚强,这些方面需要强化。苏武是个民族英雄,他心里装着的是大汉百姓如何能够安居乐业、不受战乱骚扰。在这种情况下,苏武的人物形象不应太悲,而是要将苏武的阳刚之气、骨气露出来。

  (本版内容按发言顺序摘登,本报记者刘茜、实习生李颖录音整理,图片由本报记者喻非卿摄,标题为编者所加)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