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03年起,杭州图书馆开始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乞丐及附近的农民工。18日,杭州市图书馆馆长楮树青在微博上表示“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这一微博被转发了5000多次,光评论就达到1200多条。不少博友直赞这位馆长有北大遗风。 (《青年时报》1月19日)
一直以来,图书馆更多被视为一个承载高雅文化的场合,既然如此,有道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高雅的图书馆似乎不应该没有自己的规矩和制度。不难设想的是,假如正在书海中投入的遨游,忽然出现一位衣衫褴褛,还伸手要钱的乞讨者,即便不至于倒胃口,至少也是相当的煞风景。从这个角度来看,假如图书馆连乞丐也来者不拒,还真是有自降身份和品味之嫌,会不会破坏公共图书馆的正常阅读秩序,更是令人担忧。
不过,有道是事实胜于雄辩,从2003年起就开始向所有读者免费开放的杭州图书馆,并没有从此成为乞讨者的乐园,阅读者的伤心地。恰恰相反,按照该馆刘主任的说法:“免费开放了这么多年,我感觉一些拾荒者和流浪汉的素质一点都不差,他们经常会在看书前主动洗手,甚至有些人读的书报层次比普通读者都高”。事实上,杭州图书馆不拒乞丐,却并未纵容把图书馆变成乞讨之地,而是有着自己的底限,“只要你的穿着和举止不是特别出格,比如赤膊或大声喧哗,你都可以免费在这里看书、休息、听音乐甚至会朋友”。
事实上,既然是公共图书馆,“公共”二字显然并不能以任何理由被打上折扣,不仅不能挑剔进入者的身份、地位,同样不能苛求于进入者的体面衣装。相比过多的门槛,平等与共享的才是“公共”的内涵与真谛所在。而这样的公共精神,在国外的公共图书馆中早已得到了充分的体现。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大批美国人失业,并制造了大量的流浪汉,而在公共图书馆呆着,在书店的书架前打发时光,则成了不少流浪汉失业后的生活方式。对于这些职场的弃儿来说,尽管要忍耐生活的拮据与窘迫,但公共图书馆对他们的不离不弃,无疑在特殊的时期,给予了他们最需要的温暖与慰藉,同样让他们有了走出困境的勇气与动力。
“公共图书馆更应该是一个让市民自由穿行的空间。而部分相对底层的人,他们比一般人更需要这样的空间”,诚哉斯言。当流浪汉都能从公共图书馆获得所需的慰藉,这样的公共图书馆才算是真正配得上“公共”二字。 (武洁)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尚初】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