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跟着孩子成长
教育就是要帮助孩子在社会环境中成就自己,实现自我价值,这就需要从小养成健康自信、独立自主的个性,具备自我成长和自我修正的能力
当蔡美儿擂响“虎妈战歌”时,全球都为她那虎虎生威的教育方式所吸引,鲜有人注意到她的转变:允许女儿放弃小提琴而打网球,允许女儿参加朋友聚会并在外过夜,允许她们参加舞会。这样的转变并不愉快,蔡美儿甚至在女儿放弃小提琴时“每一秒钟都感到撕心裂肺的痛”。
身处舆论漩涡中的中国妈妈们,多半不会有这样“撕心裂肺的痛”,她们大多还没有下定决心调整和提高自己。毕竟,眼看别人陪着孩子拼命学习十八般武艺,自己怎么忍心对孩子放手呢?更何况,她们手中托起的,不仅仅是孩子未来的人生,还有这个国家的未来。
中国妈妈们,并不是不愿意提高自己,只是没有找到调整的办法。传统上,中国家庭就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如今70后、80后的年轻父母们,由于本身处在急剧变革的历史时期并且资讯发达,他们更容易了解到别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他们学习的愿望和意识更加强烈。然而,各种信息和观点的交织碰撞,以及严苛的竞争现实,都令人不敢轻举妄动,即便有人尝试改变也往往需要面对外界异样的眼光。
然而,在一种非常态的焦虑和矛盾中去教育孩子,毕竟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改变自己,跟着孩子一起成长,我们其实可以静下来重新认识和整理应该怎样教育孩子。
让孩子成就自己
“虎妈”严苛的教育方式尽管饱受争议,但她的两个女儿让她骄傲。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家庭教育专家陈建翔对此洞若观火:“虎妈虽然是在美国发生的,但毕竟反映了华人世界的一种情结,很有代表性,代表华人世界家长的共同心态,也就是非要成功的心态。”
陈建翔看透了妈妈们想要成功的心态,但他并不欣赏这种过于狭隘、功利的成功。2月16日中午,陈建翔特意召集了一些专家学者聚会,他们热烈探讨了将近四个小时。下午见到《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时,陈建翔依然谈兴不减:“我们的教育是怎么设计的呢?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样的,都只能有一种成功模式,都只能有一种教学培养方法,这种设计给绝大多数孩子带来极其不合理的压力,本来是不擅长的事情也必须去拼。”
每个父母心中都会有一个具体的理想,但大多数中国父母需要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下帮助孩子打赢两场战争:一个是学业竞争和应试教育,一个是素质提升。“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确保孩子在竞争中取胜,所以中国的孩子不快乐,中国的孩子负担重。”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首席教授劳凯声认为,“关键是中国的教育制度本身是强调竞争的,因此很多家长一边批判中国的教育让孩子不快乐,另一方面所做的事情就是没有让孩子快乐起来。”
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教育让孩子更多感受到的是知识的异化和对立,与教书育人的本意相异。不过,在陈建翔看来,尽管社会大环境难以轻易改变,但是父母完全可以避免卷入无谓的竞争:“孩子最大的成功是成就他自己,每一个孩子的天赋都是不一样的,只要把他最精华的部分显示出来就足以成就他一生。”
这并不是陈建翔一个人的看法。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是世界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他有一句流传很广的名言:“每个儿童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只是他们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就连引起广泛争论的华裔“虎妈”蔡美儿也对媒体表示,她并不在乎孩子的成绩有多好、获得了什么奖项和成就,但非常在乎怎样帮助女儿实现她们的潜力,并让她们获得真正的自信。
在学习和应试之外,生活中还有各种各样的成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高峡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当下应该改变对成功的判断标准,不能太功利,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过程,“要尊重孩子,给孩子一个愉悦的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