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永远23岁的革命先辈贾良图:学生救亡运动"领头羊"

2011年06月21日 16:19 来源:河北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阅读提示]

  一个大山里走出的苦孩子,需要胸怀多少亡国之忧、救国之切,才可以一朝化作海啸山鸣,将自己历练成为洪流中的先锋?

  一个少年老成的“学生头儿”,需要多少机警、智慧,才可以带领50余名手无寸铁的同窗,在千余反动军警的围困中,坚守15个昼夜?

  一段明媚壮丽的青春,需要多少勇气、执着,才可以毫无惧色地用自己火热的身躯,抵住敌人冰冷的枪口,成为“为中国而死”的“真的猛士”?

  1932年7月6日凌晨,位于保定的河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遭遇一场血腥屠杀,(简称“保二师”)抗日救亡护校斗争学生领袖贾良图的生命之钟,和他的12位同学一起,在枪声中永远停摆了。

  那一刻,距离他的24岁生日,还有23天……

  贾良图:

  学生救亡运动的中坚

  “红二师”的“领头羊”

  在革命战争年代素有“北方小苏区”之称,被誉为“红二师”的原河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简称“保二师”)旧址,就在保定市最繁华的闹市区。。

  如今的“保二师”旧址,已是保定第十七中学的西校区,“七·六烈士”纪念碑就矗立其间。

  纪念碑上,13位烈士的第一个,是23岁的贾良图。

  历史的风雨,会冲刷掉许许多多的记忆,也会使一些记忆更加鲜活。

  记者几番周折才从旧书网购得了那本纸张已泛暗黄的《七月的风暴》。只有128页的小薄册子中,承载着“保二师”新制10班学生、教育部原副部长臧伯平饱含悲愤与骄傲的回忆: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置民族危亡于不顾,继续执行“攘外必先安内”、“全力剿共”的政策。”

  “‘保二师’学生在中共保属特委领导下,积极进行抗日宣传、抵制日货和反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的活动。”

  “1932年初,有人诬告‘二师共产党要暴动’,于是,国民党河北省府委员会密令教育厅查封‘保二师’,令学校在4月里放假,并于6月登报开除了以贾良图为首的50多名学生,勒令30多名学生休学,并撤换开明校长张云鹤,让反动分子肖汉三任校长。”

  “贾良图等中共保属特委负责人根据省委指示,决定开展护校斗争。”

  “然而,这场持续了15天的护校斗争,最终却遭到国民党反动派残酷镇压……”

  护校斗争中,一直在校外积极募捐援助被包围同学的“保二师”新制十二班学生梁斌,解放后曾任河北省作协主席,作为这段惨烈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曾扼腕痛陈:“自入团以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是刺在我心上的第一棵荆棘。二师‘七·六’惨案是刺在我心上的第二棵荆棘……”

  梁斌在呕心之作《红旗谱》中,用满怀敬意的笔墨,描写过一个叫作“夏应图”的持重少年:“(老夏)这人成天价不言不语,净爱考虑问题。……第二师范几次学潮斗争的胜利,是和他的领导分不开的。”

  “夏应图的原型就是我叔叔贾良图。”在山西省阳泉市固庄矿区的家中,82岁高龄的贾润生老人告诉记者,他读过很多遍《红旗谱》,无论是人物性格,还是主要事迹,梁斌笔下的“老夏”与被“保二师”同学尊称为“老良”的贾良图,都“像极了”。

  “《红旗谱》中,涉及‘七六学潮’很多情节几乎就是实录,一些学生甚至用了真名,而贾良图在小说中的名字就是‘夏应图’。”曾对《红旗谱》的历史故事与人物原型做过专门研究的省社科期刊协会原副会长王德彰说。

  梁斌笔下,二师同学每当遇到困难或思想有困惑时,第一反应总是“走,找老夏去”、 “老夏你怎么看”、 “看看老夏有什么办法”……

  “现实中的贾良图就是这样,像一个磁场,把同学们紧紧凝聚在一起。只要有他在,大家心里就踏实,在斗争中就有信心。”王德彰说。

   年轻的贾良图何来这种凝聚力?

  “因为叔叔有着超出自身年龄的成熟与冷静。”贾润生说。

  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北方,“保二师”学生不屈服于国民党反动派的高压政策,贾良图等人领导学生连续发起学潮斗争,驱逐了国民党派来的梁子青、秦万瑞、张陈卿等三任反动校长。

  “九一八”事变后,贾良图携手同窗,始终战斗在学生抗日运动的最前列。

  1932年,中共河北省委改组中共保属特委,贾良图被任命为秘书长,继而成为护校运动的核心领导者之一。

  “他是‘保二师’学运的‘领头羊’,也就敌人最想除掉的‘眼中钉’。”贾润生说。

  聪明过人的“少白头”

  在《红旗谱》中,学生运动经验丰富的老夏,有句鼓励师弟们的名言:“斗争就象读书,参加一场斗争,就象读一本书。斗争得多了,就有了经验!”

  而现实中的贾良图,也正是在一次又一次对敌斗争中,从一个大山里走出的苦孩子,成长为一名成熟果敢的学生运动领袖。

  在贾良图的家乡井陉县冶里村,人们为他建起了纪念亭和纪念馆,烈士塑像上鲜艳的红领巾无言诉说着新时代青少年对先烈的敬仰和追思。

  “1926年,17岁的贾良图考入‘保二师’这件事,当时轰动了十里八乡。”年过九旬的贾来顺老人至今仍记得那个聪明过人的“少白头”叔叔。

  “‘保二师’是官费学校,不用交学费,所以当时报考和录取的学生有两个特点:一是来自社会中下层,比较了解熟悉广大人民的苦难;二是知识水平较高,求知欲强。”据保定党史办付惠英介绍,在这样的土壤之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幼苗得以茁壮成长。

  在这里,新制七班的贾良图,终于找到了他寻求救国的方向。

  据《保定二师“七·六”护校革命斗争记略》记载,早在1923年,“保二师”师生中就有了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1924年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支部。

  而贾良图也在入学第二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如潮涌般的学生运动中,逐渐厉练出了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

  护校运动中,50余名学生被逾千敌军警围困校园。“西面和北面敌人是东北军十四旅的一个营和一个清苑县警卫队;东面护城河上有十四旅的一个骑兵连;另外有保定市公安局的一个侦缉中队穿着便衣密布四周。”臧伯平在《七月的风暴》中,详细记录下了在这场实力悬殊的战斗中,一群誓不低头的年轻人与反动派斗智斗勇的血色往事。

  当时,已是六年级学生的贾良图,凭借多年积累下的学生运动经验,再一次成为大家的“旗帜”和“智囊”。

  敌人的如意算盘是“用坐困之策,待其粮尽食绝,自然解散,再行缉拿。”于是隔断电线、电话线,看死二师校门,切断了学生与外界的任何联系。

  以贾良图为首的护校委员会制定了武装护校的方案,把同学们编了队,“在校内围墙四周,每隔二三十步摆上一张桌子,三人一组站在桌上,手执枪棍,昼夜轮班警戒”,和敌人隔墙对峙。

  但最大的难题是“断粮”。

  臧伯平记得,为了应对迫在眉睫的“粮食危机”,以贾良图等为核心的护校委员会很快想出了“争取外援”的办法。

  他们派同学站在学校南墙,用英语向隔壁河北大学保定学联的同学求助。敌人军警听不懂英语,只能干着急。

  到了晚上,学联同学就把一卷一卷大饼抛过南墙。但因为距离较远,有的饼落在墙外。贾良图急中生智,一边让几个学生手拿红缨枪吓住哨兵,一边用绳子把一个小同学拴住送到墙外,拾回了两篮大饼,解了燃眉之急。

  可惜大饼一天就被吃光了。护校委员会又接连策划了两次出校买面粉的行动。

  其中第二次,“大家正在疾首蹙额,无计可施的时候,贾良图忽然想到一个门路。”在臧伯平的回忆里,贾良图的计策十分大胆,那就是找到一个比较同情学生的哨兵,请他将一名谎称母亲生病的学生偷放出学校。这位同学购买到一整车面粉后,扮作商人,雇一辆轿车,装作送货模样从学校门前经过,然后大家瞅准时机开校门“劫车”。

  这条充满智慧、计划周密的妙计,在同学们的默契配合下,真的成功了!“敌人的围困政策、饥饿政策都失败了”,同学们“粮草充足”,为长期斗争做好了准备。

  与此同时,护校委员会还想尽办法,带领同学们用各种方式宣传这次护校运动的意义,争取群众和舆论支持。

  他们有人每天下午用大喇叭向墙外过往群众讲演,有人编写各种小型传单,或包上小瓦片投到墙外,或捆在小木棍上像箭一样射出去,还在校内竖起四五根大杉木竿子,用铁丝把“争取抗日救国自由”、“反对法西斯教育”等大幅标语挂上去,让四面八方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有人在同学的掩护下,跳出墙外,把标语写到了临街的墙上……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