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扎:就当一个快乐的差生
作别班干部和尖子生的优越感,班级里成绩垫底的同学成了晓鹏最好的朋友。他很快发现,差生的生活,原来“别有洞天”。以“差生”为榜样,竟成了晓鹏的新目标。
从初二到初三,陈晓鹏持续着他“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学习生活。
在班级里,被贴上“心理有问题”标签的陈晓鹏,虽然还担任着班干部,但过去的风光早已不再了。
让晓鹏感受最明显的,是身边伙伴的“洗牌”。“以前,成绩好的同学有一个小圈子,就五、六个人吧,大家一起学习、一起玩。可初三时,他们大多不和我说话了,有的见到我就躲开。”
晓鹏在接受心理咨询期间写的日记,记载下了几则让人感到痛苦的往事,其中一则名为“挫折”的日记写道:
“2010年9月23日。在此之前,我身体不适,已经一个星期没有去上课了。去一个同学家中,想补一些笔记,不至于让自己落后太多。去的时候没有意识到,我要面对的是一个让我一生难以忘记的挫折。在同学家,我受到的是冷嘲热讽,一开始我还辩解几句,后来就随他们说了。有一句很关键,他们说,语文老师说我可能在装病。我立刻想起了她那副可恨的嘴脸。我一直认为学校是学生的最后一片净土,没想到她也是如此势利、带着有色眼镜看人。我想杀了她,但最终还是压制了这个想法。回到家,我小哭了一场。哭完后,我迷茫了,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初三那一年,因为数学、物理、化学轮番不及格而被归为“差生”的陈晓鹏,已经是班级的边缘人。沉默寡言的他,不自觉地把目光投向长期坐在班级最后一排的“差生”——小舟同学。
从预备班开始,小舟的成绩就一直在班级垫底。可就是这个男孩,很快却被晓鹏奉为自己的“学习榜样”。“我很佩服他,老师从没有给他好脸色看,但是他每天都上课,从没有想过要逃学。”
小舟仿佛很习惯差生的“待遇”:经常被各科老师点名批评。用老师的话说,就是“他皮很厚”。晓鹏还观察到,如果上课时别的同学与小舟说话,那么挨批的就是主动和他说话的同学——因为小舟已经“无药可救”。
第一次和小舟聊天,两个男孩的话题从网络游戏切入。晓鹏发现,虽然小舟在考试时挂科是家常便饭,却并不是“笨蛋”。“他网络游戏玩得很好,旅游去过很多地方,还会自己烧饭烧菜。”
小舟还有一些能耐,让晓鹏刮目相看。“我以前当大队长、班长,班级里能说得上话的同学也就十来个。可小舟不一样,他居然认识同一年级别的班级的很多同学,甚至连高、低年级的学生他都认识。”晓鹏最好奇的是,为何一个“差生”的交际面要比自己当好学生时宽阔得多?小舟告诉他,这些伙伴都是平时在学校里打球或在课间玩乐时结识的。
班级中的两个“差生”,开始每天混在一起。渐渐地,陈晓鹏不再为自己变成“差生”而羞愧,相反,他开始顺着“差生”应该走的方向继续前行。
“当时,我决定不考高中了,就想以后离开家、重新生活,干什么都可以。”陈晓鹏第一次说出自己的想法,是在接受诊疗的心理咨询中心。在那里,他没有被批评,而是得到了鼓励。“既然要离开家生活,那就必须有养活自己的能力;既然不想在学校读课本知识,那就去社会上学习,学一些受用一生的本领。”至今,晓鹏仍然清楚地记着这几句话,那位心理咨询师的开导,让他有了一些“走自己的路”的勇气。
再遇到不想上课、在家“赋闲”时,晓鹏便走出家门,去菜场买菜、然后回家做饭;下午无聊的时候,他会拿着拖把和扫帚,包干家里的一些家务。
有些内向的晓鹏,也开始向小舟学习一种本领:处理来自他人的“冷嘲热讽”。
“小舟对朋友很有一套,如果你跟他平等交流,他会好好说;如果你因为成绩差看不起他,他也不会跟你多一句废话。”经常在小舟边上的晓鹏,开始对班里的优秀生另眼相看。“他们总觉得分数高,就可以高高在上;讨论时意见不合,有的人就立刻翻脸,性格很差……”从班级尖子生群体上透射出的趾高气昂,似乎让晓鹏看到了过去的自己——在成绩跌至谷底、成为老师和同学眼中的“笑料”前,他或许也是那样“不受欢迎”的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