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温州市《关于实施国家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 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近日出炉,民办教育综合改革启动,引起各方关注。
浙江被视为全国民办教育的风向标,温州民办教育也曾赢得“起步早、发展快、数量多、机制活”的赞誉。温州于2004年普及15年基础教育,仅基础教育阶段,民办教育每年就为财政减轻近20亿元的负担。但近年来,因体制束缚、空间限制,温州民办教育整体走弱。
今天,温州民办教育仍有1748所民办学校作为“家底”,学校数量占全市的56.5%,涵盖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在校生占全市学生的27.3%。在这样的背景下,民办学校翘首期盼综合改革带来春天,温州市也寄望深远,希望借此契机打造出“学在温州”的教育高地。
作为试点,此次综合改革重点解决什么问题,亮点在哪里?温州的民办教育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它将会为温州教育带来怎样的影响?记者走访了多家民办学校,并请教育部门有关人士解读政策亮点。
教师待遇参照公办,学校身份自主选择——民办教育改革,温州破冰
解决校长烦心事 教师稳定了
“这个方案把我最烦恼的事情解决了,力度相当大。”乐清育英学校校长林方秋说,他当校长最烦恼的,就是过去民办学校总被调侃为公立学校的“人才培养基地”。
从乐清育英学校创办之初,林方秋就从公办中学来到育英,已在这里耕耘了19年。从当年172个学生起步,如今学校在当地赢得不错的口碑,每年招生,林方秋都要接到不少家长的电话,希望把孩子“挤”进来。学校在乐清闹市区的校舍,原本只能容纳30个班级,但现在硬“装”下了60个。
育英全校305名教职员工,只有40人是乐清当地人,更多的来自湖北、安徽和江西等地。由于公办教师和民办教师的福利待遇差别,过去最让林方秋头疼的就是没法解决老师的后顾之忧。这让民办学校吸引本地优秀教师成为画饼,而自己悉心培养出来的优秀教师,通过选调机制等,最终还是“输血”给了公办学校。“没有名师,哪来名校?我那时候只能安慰自己,我们造血功能好,就当无偿献血了。”
这在幼教领域更为突出。温州心桥幼教集团旗下有7所幼儿园,14年经营已经在当地打响品牌,但同样的,集团100多名幼教老师中,每年都要进行20-30人的“换血”,从学校刚毕业的老师在这里得到3-5年的培养后,要去考事业编制,考公办幼儿园。“比我们知名度小的幼儿园,这种情况就更为严重。”董事长徐炳兴说。
为了留住优秀教师,民办学校千方百计。林方秋介绍,前年开始,学校就对教师们作出承诺,近两年门诊、住院费用,由企业来报销。两年前学校内部出台规定,从退休那天开始,教师企业与事业编制的退休金差额,由学校来补足。而现在,他的烦恼,政府要出手解决了。
“凡取得相应教师任职资格,参加人事代理,并从事相应教育教学工作的民办学校教师,均按公办学校教师标准参加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单位应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由民办学校承担。”
“参加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的民办学校教师,享受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的退休金、住房公积金、困难救助等待遇。”
“今后我再去招聘,可以挺起胸膛来了。”林方秋说,上半年学校去江西师大招聘时,他就告诉应聘者,温州正在进行民办教改,“曙光在前”。那一次他招回来了6名教师。
本周一,乐清国际外国语学校举行了教职员工大会,老师们吃到这颗“定心丸”,个个欣喜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