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女教师网络求助为贫困生募集学费 6年募捐272万

2011年12月16日 16:46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女教师网络求助为贫困生募集学费6年募捐272万
“英子姐姐”叮嘱受助学生努力学习。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一则则求助网帖,一个持久的爱心账户。当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在爱的感召下轻点鼠标,将带着温度的善款传递给大山里的孩子时,世界似乎变得很小很小,仅在一颗心到另一颗心之间。

  “英子姐姐”——受助的山村孩子们呼喊的这个名字,是这份爱心的“感召者”和“中转站”。

  “英子姐姐”本名刘发英,是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一名小学教师,今年42岁。6年来,她坚持通过互联网为贫困学生募集爱心助学款。在此过程中,她结识了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位网络助学爱心人士,组建成遍布世界各地的“英子姐姐”网络助学团队,搭起一条虚拟网络世界通往现实世界的爱心桥梁。

  从2005年12月至2011年12月,长阳及周边县市已有998名大、中、小学生得到了“英子姐姐”的资助,“英子姐姐助学网”及“湖北希望工程英子姐姐助学基金”募集助学款共计272万元。

  山里孩子的梦想,因为“英子姐姐”和一个个好心人的爱,在山路蔓延……

  扎根农村芬芳美丽山乡

  武陵山脉中南一隅,流淌着一条河,弯弯曲曲的河水悠悠向东流去,千百年来生生不息,这条河名叫清江,被誉为“土家族的母亲河”。

  清江两侧是一座座大山,高耸入云。

  这里是山的世界,放眼望去,除了大山还是大山。

  不久前,“英子姐姐”和助学团队成员又一次踏上了山路,他们要到都正湾镇高桥村走访和回访贫困学生家庭。这次,“英子姐姐”要把刚收到的3万元助学款送到21位贫困生手中。

  这条助学之路,她已经走了多年。

  1991年7月,刘发英从当时的枝城师范毕业。在填报分配志愿表时,她在志愿栏里写道:“到长阳最边远、最贫困的黄柏山去!”

  刘发英说,这样选择是受父亲的影响。

  刘发英的父亲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武汉大学,这样的人才在农村可是“鸡窝里飞出的金凤凰”。父亲毕业时,完全可以留在武汉,但他却坚定不移地回到了家乡长阳,教小学,教初中,一直教到高中和县党校。

  他常对孩子们说:“如果每个山里的孩子都一心想着离开农村,那农村永远不可能富裕,农民只能世代贫穷。”父亲的话在刘发英的心里烙下了印。

  多年后,刘发英同父亲一样,作出了进山的选择。

  1991年9月,刘发英来到距离县城200多公里、最偏僻、最穷困的长阳县黄柏山陈家坪小学工作。学校临时用两条长板凳、几块木板为她搭了个窝。

  从此,一箱书、两床棉絮、一间小屋,成为了刘发英生活的全部。她在黄柏山扎下了根,一呆就是18年。在这18年里,她日日与大山里的孩子们为伴,与贫穷和寂寞为伴。刘发英说,那时候,最怕的就是漆黑的夜晚和打雷的雨夜。

  不过,山区人民的朴实也让她感到温暖。在那里,老师要自己上山种菜,自己生炉子做饭。最初,刘发英种不好蔬菜,山上又买不到米和肉,只能靠土豆、面条充饥。学生家长得知后,每次给孩子带菜,总会给刘老师多带一点。刘发英说:“很多学生买不起饭,可他们却把仅有的新鲜蔬菜分给我……”

  更加触动刘发英的是,山里孩子对读书是那么渴望,但贫穷和失学却毫不留情地吞噬了许多山里娃的希望,这深深刺痛了她的心。

  于是,除了认真教课,刘发英经常给家庭困难的孩子买学习用具、衣服,垫付药费。那时,她的月工资仅98元5角。

  “明天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她总是这样安慰孩子们。但是,她同样也明白,依靠她个人的工资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她开始将目光投向外面的世界,寻求帮助。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