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为培养祖国需要的人才打下坚实之基
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摆在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突出的位置,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明确要求。
教育大计,育人为本。检查组在各地检查时发现,提高质量已成为各级各类教育目标一致、统筹协调的系统工程。
义务教育是人一生中学习时间很长的教育阶段,它对每个人的成长起着奠基作用。素质教育是这一阶段永恒的主题。它让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走出来,真正踏上全面发展的道路。
检查组在北京发现一个案例:从2010年11月起,带着对减负增效“减什么、增什么、学校应该做什么”的深入思考,西北旺学区12所学校踏上了对减负增效的探索之路。经过半年多的学习调研、把脉诊断,学区减负增效工作的重心落在抓教师队伍建设、抓课堂实效、抓评价机制上,其中减负增效的核心直指“高效课堂”。
不仅仅是这一学区,北京在对全市11个区县27所小学课业负担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坚持标本兼治、疏堵结合、内外联动,初步形成了减负增效的工作思路。
山东,黄海之滨的一个人口大省、教育大省,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引起全国广泛关注。该省教育部门负责人说,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使中小学教育回归到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办学轨道上来,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取得新进展,构建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
该省寿光市投资3000多万元,在全市创办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开发了安全防护、科学实验等30多个综合实践活动项目、50多个研究性课题和60多个趣味实验,全市中小学生轮流在实践基地进行封闭培训,平均每人每年都在10天以上。
从全国情况看,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举措已全面展开: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启动“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工作,构建目标明确、结构合理、内容科学、学段衔接循序渐进的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
——课程改革,有序推进。成立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完成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和审议工作。启动基础教育学业质量标准研究和制定工作,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管监测。
——人才成长,健康第一。深入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大力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如今,政策效应正在逐步显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增强,为学生们未来的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对服务地区经济发展、培养千千万万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各地通过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建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给职业教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在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有一个场景令检查组印象深刻:在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轧钢、冶铁、数控等专业模拟操作课现场,学生们操作时神情专注、一丝不苟,研讨时互相启发、主动思考。据学校介绍,由于学校与企业保持密切合作,学生能迅速适应生产岗位,该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100%。
如今,各地职业教育围绕培养高技能人才推出许多创新模式,风生水起:陕西着力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将学历教育归口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上海有力推进办学机制创新,组建13个行业和区域职教集团,稳步推进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改革,深化校企合作;天津成功举办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50多名获奖选手与40多家企业现场签约,从大赛赛场直接走上了工作岗位……
在中央财政支持的“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中,各地按照本地“十二五”规划和产业发展布局,形成高职专业建设多样化发展与区域重点产业布局相适应、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国家“十二五”规划相协调的发展格局。
去年以来,中央财政共投入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资金150亿元,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基础能力大幅提升;成立43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进行业企业全面参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推动人才培养与行业人才需求相对接。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正成为各地的有效行动,两届信息化大赛有力地促进了职业教育质量提升。
试点“技能高考”,拓宽技能人才成长渠道,大力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一系列的变化带来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提高。“一人上中职,全家都致富”,渐渐成为群众的共识。
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高地。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实现跨越发展的背景下,党和政府始终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重要位置。
“十一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实施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有效引领了高等教育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
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后,教育部、财政部又启动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越来越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