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布局调整过急致问题 专家吁保障就近入学(3)
链接 近年来我国小学减少数量走势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杨润勇:
城镇化提速对学校布局提出新要求
城镇化是整个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的综合性、系统转型过程。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城镇化必然对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不断提出新要求。
学校布局属于城镇基础设施规划的一部分,其动态调整须同步于城镇化进程。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布局,说到底,就是农村中小学在哪里办学的问题,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推进的大背景紧密联系的,受很多因素制约。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发展越来越成为学校布局及其调整最为重要和直接的因素。近10年来,在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中,这种关系愈发密切。
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适应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大趋势。一个时期以来,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城镇化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一方面,农村乡镇大幅度合并,数量减少,对学校布局提出了新要求。另一方面,城镇化带来了人口年龄结构和空间分布变化,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转移,大量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随父母由农村迁移到城市,对学校布局调整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将大力推进城镇化作为新时期改善民生、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对城镇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有效地服务与配合了国家推进城镇化的战略。
可以预见,未来的学校布局仍将随着城镇化进程处在动态的调整过程中。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首次超过50%,实现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但总体看,我国城镇化依然明显滞后,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统计,发达国家城市化率一般达到80%,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率也在60%以上。
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的城镇化将继续呈现高速发展趋势。与城镇化动态发展进程相一致,学校布局调整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在研究制定城镇化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时把学校布局有机地融入其中,统筹安排。同时,要出台综合性的政策措施,加强城镇规划和管理,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考虑不同情况下学校布局调整的措施和模式。当然,我们应该注意到我国城镇化发展并不平衡的现实情况,有计划、分阶段稳步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工作。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邬志辉:
农村校布局调整应注重后续建设
为了科学实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国家及时出台了一系列科学稳妥的政策,有效引导了全国各地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改革。但是,在一些地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引发了学生上学距离变远、城镇学校规模和班级规模加大、部分学生上学成本增加、学生寄宿低龄化、学生上学和住校不安全因素增多等问题。对这些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必须以改革的态度加以对待。
撤并学校要审慎,要强化程序公正,根本办法是强化程序公正,确保撤点并校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为了确保实质性参与,县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建立听证和公示制度,让利益相关主体(如学生家长和村民自治组织、乡镇政府等)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焦虑、主张、意见和建议。
不撤并的学校要发展,要提高教育质量。目前,我国没有实施撤并的农村学校大多是边远山区的小学或教学点。村小和教学点不仅应该建设,而且应该加强教学点复式教学和村小小班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我建议建立学区中心校总法人制度,实行村小和教学点教师“中心校管、统一使用”的政策;实施村小和教学点教师的定向培养制度、特殊岗位津贴制度和专项培训制度,鼓励优秀教师到村小和教学点进行合同化任教;加强村小和教学点网络平台与远程信息平台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已撤并的学校要核查,要完善配套建设。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绝不是撤并学校那么简单。它涉及被撤并学校学生与教师的重新分配、被撤并校资产的处置与使用、学生上学交通工具的配置与安排、学生食宿问题的解决,等等。
我建议各地要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的总体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对布局调整后的后续工程进行规划设计,并提出预算方案,逐一加以解决;全面总结各地在实践中探索的被撤并学校资产处置与管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与管理、农村校车管理、大班额控制与小班化教学、农民因布局调整新增负担的补助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建立地方政府一把手负全责的问责机制,通过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后期建设工作,推进各地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记者 张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