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南京:推广建筑节能 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2011年01月07日 10:08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年来,南京市始终以全国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为定位,坚持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建筑、构筑绿色交通、扩大园林绿化、倡导绿色生活,创新建设“绿色南京”、“生态南京”,率先向低碳城市转型、跨越,不断打造“宜居、宜商、宜学、宜业、宜游”的城市新品牌。在过去的4年中,南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66.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17.7%,先后获得“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试点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等诸多荣誉和资格。

  南京市在建筑节能方面主要有以下认识和做法:

  一、严格规范、提升新建建筑设计标准是实现城市绿色发展的前提。

  1991年,南京市就对建筑节能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有着3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的金墙花苑小区成为建筑节能工作的首个“试验田”。1998年至2005年,我们由在全国率先实行试点到全部实现新建民用建筑严格执行节能50%的设计标准。2008年,南京成为江苏省建筑节能65%的首批改造试点城市,先后组织了南京工程学院图书信息中心、西堤国际、江畔人家、银城广场等100余项绿色建筑、低能耗建筑等各类建筑节能示范工程。

  目前南京即将出台《南京市建筑节能管理条例》,并计划2011年将主城所有新建建筑的节能设计标准提升至65%,以此不断推动南京市低碳经济发展,满足市民生活品质需求。

  二、政府主导、高强度开展是既有建筑改造实现城市绿色发展的基础。

  对于公共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南京采取政府补贴、政策引导的方式,逐年安排一批改造工程,虎踞路金墙大厦、大厂医院、市规划局大楼等多家公共建筑在改造后均达到50%的节能标准。

  在居住建筑方面,南京进行了不少有益的尝试。从2007年开始,政府部门每年拿出1000万元补贴资金,率先对居住建筑进行旧钢窗单项工程改造,节能效果提高20%至30%,建筑得到美化,取得很好的社会效果。

  去年底,南京市完成20%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任务,再用5年至8年的时间完成全市所有既有建筑改造项目。

  三、高位推进、建设生态建筑是实现城市绿色发展的目标。

  近年来,南京市积极组织实施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工程,取得良好的效果,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应用面积逐年增加。

  2009年,南京成功申报“全国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城市”,生态城区建设已从过去的一个亮点,转变为一种需要遵守的规范。为落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工作,南京市成立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领导小组,力争用两年多时间实现太阳能光热利用、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不低于500万平方米,年替代常规能源量达到3.45万吨标准煤,减少排放二氧化碳8.6万吨,到2011年可再生能源应用在建筑节能中的贡献率达到10%。

  四、发展利用、全面推广新技术是实现城市绿色发展的关键。

  南京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太阳能资源充裕。2005年,南京市就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自己的太阳能发电站。2008年制定了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的配套政策。今年,南京火车南站将建成目前全球最大的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发电系统,在屋顶安装光伏产品,发电利用面积6.7万平方米,发电容量10.67兆瓦,最终实现并网式运行。

  为推广低能耗建筑,南京市加大了对建筑节能实用技术的科研投入,正在积极开展南京地区浅层地能资源利用规划研究等一批节能科技项目的研究。南京工程学院图书信息中心就是通过在校园内300亩自然湖泊——天印湖湖底安装国际最先进的地表水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实现了在水面以下4米深处的湖底,不论冬夏,温度总是和地面相差5摄氏度至6摄氏度。根据测算,通过图书信息中心与湖水进行热交换,南京工程学院图书信息中心每年比一般的大楼温控系统节约运行费用42万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0吨、节约水耗2万吨,每年节约标煤达300吨。

  为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和成熟经验向技术标准的集成,南京市还积极编制出台了建筑节能围护结构应用、建筑节能能效标识等一批技术标准,推广使用建筑节能先进技术,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和生态效益。(南京市副市长 陆冰)

参与互动(0)
【编辑:张慧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