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瓦、白墙面;青砖柱,红腰线;青墙裙、大出檐……现在,从主城出发,无论是沿渝黔高速公路到綦江,还是沿渝遂高速公路到铜梁、潼南,或者沿渝湘高速公路到彭水、石柱,都能看到成片或具川东民居风味、或具民族特色的农村建筑。
2008年至今,我市共改造农村危房16万余户,新建巴渝新居10万余户,建成农民新村1728个。这些新改建的农房,继承了巴渝民居的传统风格,凸现重庆建筑符号,有着浓郁的民间特色,它们在绿水青山中自然朴实,宛如美景入画。
一场如此声势浩大的“农房革命”,除了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美感、让重庆乡村变得更靓丽之外,又给居住其间的农民带去了怎样的好处?日前,记者前往多个区县就此进行了实地采访。
花了两万多元,圆了住房梦想
对大多数农民来说,房子是一辈子的大事。而对部分贫困农民来说,即使辛苦一辈子,也未必能盖得起新房。而在这场“农房革命”中,许多一辈子都不敢奢望盖房的贫困农民,却只花了两三万元,就实现了住新房的梦想。
“我们已10多年无家可归了!”看着自家刚落成的、长形转角的五间新房,荣昌县路孔镇沙堡村二社53岁的陈元武,至今还以为在做梦,他想不到,自己老了还能实现盖新房的梦想,且只花了两万多元。
今年春节以前,在陈元武新房的地基上,坐落的则是一座已废弃10余年的土墙房。陈元武告诉记者,他家房子在10多年前就裂开了手臂大的裂缝,被鉴定为D级危房,一家人只好借住在三哥陈远梦家。
这10多年里,他一直在福建做木工,希望能存够一笔盖新房子的钱。但因爱人有病,加之近年建材、人工价格大涨,盖房的希望越来越渺茫。这10多年里,他每次回家过年,都寄住在三哥家。
今年春节回家,他惊喜获悉,政府正对这片农房实施改造,类似他家的这种D级危房可推倒重建,户主只需支付建墙的资金,其他的外墙装饰、屋顶、门窗等等,均由政府出资统一修建。于是,陈元武只花了两万多元,就拥有了一套融徽派建筑与川东民居风貌于一体的新房子。
他估算了一下,要是这座房子全部由自己掏钱,怎么也得花个10万元左右。“我不用去外地打工了!”他高兴地说,把房子全部整好后,就凭着自己的手艺到县城附近找事做,守着家人和新房子好好过日子。
据了解,在路孔镇目前已完成风貌改造的367户农房中,推倒重建的就有近80户,其他农房全部作了加固整治。
“新改建后的农房品质,得到了大幅提升!”市城乡建委主任助理张其悦称,因缺乏科学设计、建筑材质低劣等原因,农民自建新房的平均使用年限只有17.5年,C级农村危房的平均使用年限只有3年。而按照他们统一的建设设计、标准、内容,改造和新建农房,农房C级农村危房经加固整治后,可增加使用年限10年以上;D级农村危房拆除重建后,使用年限将达到40年以上。
居住更舒心,生活更便利
对许多农民来说,煮饭用气、洗澡淋浴、出门就有车等令人羡慕的生活,只会发生在城市之中。但在这场“农房革命”中,这种生活方式也被带到了农村。
家住永川区大安镇铜鼓村农民新村的李昌德就非常享受这样的生活。
走进他位居三楼的三室两厅、套内126平方米的新家,与城里的商品房没有什么两样:地上铺了瓷砖,进门就得换拖鞋;客厅有沙发、茶几、电视,外面还通着一个大阳台;厨房有橱柜、燃气灶、抽油烟机,煮饭用电饭锅,炒菜时扭开开关就有火,也几乎没有油烟味;厕所有蹲便池、冲水箱、淋浴篷,大小便一冲就干净,洗澡时扭开龙头就来热水。
在去年3月搬进新家以前,他住在红权社200平方米的旧房子里。房子大虽大,却不舒心———厕所和猪圈在一起,一到热天就蚊蝇乱飞,上个厕所只能“速战速决”;洗澡只能用脚盆,洗不干净不说,到冷天冷得直打哆嗦,弄不好还得患感冒。
过去,他的旧房子就孤零零地坐落在一个山坡上,只有一条羊肠小道与外面相连:出门全靠走路,下雨还得换雨鞋;不管是买瓶醋、买瓶酒,还是买包盐、买包烟,一去一回都要花上半个小时。要是看个病、赶个集,得至少花上半天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