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重庆:新农房改变的不仅仅是环境 (2)

2011年05月05日 10:27 来源:重庆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现在,与他一起住在农民新村的有88户农民,新村位于永川至荣昌的县道旁边,距离大安场镇只有1.3公里,无论是赶集还是进城,门口就可坐车。新村还有一个医务室、多家便民店,就是切好菜后再下楼买盐、醋回来炒都来得及。

  李昌德的爱人苏兴容开玩笑说,以前一家人住一个地方的时候,他常常在外做事不回来;现在和这么多人住在一起,他反而天天“窝”在家里不愿出去。

  其实,能有这种生活条件的不止铜鼓村一个地方。记者在大足县珠溪镇看到,这一个镇就有9个这样的农民新村,并都取有“观湖居”、“玉带田园”等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

  至于江津区龙华镇燕坝村的农民新村,就连城里人去看了也会称羡。首先是标准高,整个农民新村由甲级资质规划设计公司设计,由专业建筑公司中标承建,所有建筑虽然都是二三层楼高的巴渝新居,却全部使用框架现浇结构;二是规模大,目前已建成38栋、308套,它们飞檐相连、高低错落,蔚为壮观,不了解的人还以为是一个中式风格的别墅小区;三是配套好,不仅配套有水、电、气、路等各种市政基础设施,还配套有医院、学校、农贸市场、汽车站等公共服务设施,另外,街道两旁还各修建了一条10米宽的步行街,行道树是银杏树。

  有人会问,这样的房子,农民买得起吗?说起价格,更让城里人羡慕:李昌德买那套房子只花了1万多元;燕坝村农民新村的房子为最小120平方米、最大180平方米,但农民只需付2万-3万元。

  市城乡建委村镇处处长刘建民说,在过去的3年里,我市1728个这样的农民新村全部实行了“六通六有”:“六通”是通道路、供电、给水、排水、广播电视和通信;“六有”是有一个小广场(村民活动和健身场地)、一个便民商业网点、一个医务室、一个垃圾收运站(点)、一个农家书屋、一个幼儿园。对散居的农房改造户,则配套实施了建沼气池、改水、改厨、改厕等“一池三改”,大幅改善了他们的居住条件。

  多了增收渠道,富了精神生活

  事实上,各地在推进这场“农房革命”中,不仅仅是“单兵作战”、光修房子,而是“集团军作战”,将产业发展、农村文化建设等结合起来,从而让农民有更多的增收渠道、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荣昌县将县城至路孔古镇10公里古镇路沿线的农房改造,与路孔古镇的旅游开发结合在一起,不仅将两边的农房改造成仿古建筑,还配以水体、湿地、森林、海棠园等生态景观,打造一个集生态旅游、景观长廊、历史文化于一体的海棠香国之“荣昌版清明上河图”。这个“荣昌版清明上河图”预计在2030年建成,总投资超过100亿元。今年4月28日,该县举办了首届海棠香国旅游文化节。

  受此利好消息,古镇路沿线的农民已利用改造好的房子开起了多家农家乐。陈元武说,他与二哥陈元和、侄儿陈远明重建的房子,刚好组成一个小四合院,离古镇路很近,共16间平房,中间还有一个大坝子,是办农家乐的理想之地。今后,等这一带的旅游发展起来后,他打算与二哥、侄儿联手,或与外面的老板合作,开一家上规模、上档次的农家乐。

  江津燕坝村在实施农房集中修建、农民集中居住的同时,还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至今已引进了翰阳、熙可、亨佳、瑞恩等9个企业,发展柑橘、蔬菜、养猪产业,目前已发展起现代化种植、养殖基地7000多亩。

  綦江县永城镇中华村246户农户于去年建起农民新村后,政府各部门着手帮助该村发展起养殖业、蔬菜、花卉苗圃、杂柑、花椒等五大经济产业,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650元,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在增收渠道增多的同时,农民的的精神生活也丰富不少。记者在偏远的巫溪县文峰镇三宝怡园农民新村看到,村里设有一个农家书屋和一个小广场,还配备了健身器材,在广场锻炼身体和在农家书屋看书的农民多达数十人。村民王勇兴说,在建起这些文体设施前,村民除了看电视、打牌、摆“龙门阵”,基本没有其它的业余文化活动,有了农家书屋和健身设施后,茶馆的生意明显差了很多。

  记者在綦江三江街道的黄荆村、古南街道的两路村等农房改造片区看到,这些地方不仅建起了篮球场、文化活动中心等文体设施,外墙上还挂有当地特色的农民版画和“德、忠、孝、礼、义”等牌匾,部门村民大门上还挂有“新农村文化大院”、“科技示范户”等标识牌。

  “农房改造推进到哪里,精神文明建设就追随到哪里!”该县文明办主任万显芬称,他们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与农房改造结合在一起、齐抓共管,目标是建成一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驾齐驱、整洁村容与文明乡风相得益彰,能够充分展示綦江人文风采的“百里文明长廊”。

  张其悦说,“农房革命”不仅要有光鲜的外表,要改变居住环境、提高居住质量,还要有“内瓤子”,与“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农村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惟有这样,才能让农民长期受益、农村得到长足发展。(记者 周雨)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慧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