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长沙租用农民安置房拓展公租房房源

2011年06月24日 08:43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财政投入200万元的公共配套建设费用,辅之以村集体经济组织投入1300万装修费用,政府通过租用村集体富余的房源,获得了五万平方米的公共租赁住房房源;财政总投资达2.8亿元,还不包括购地成本,所建设的公共租赁房小区可用建筑面积为7.5万平方米。这一投入产出的鲜明对比,出现在长沙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过程中。前者,政府是租,后者,政府是建。对比在长沙引发了关注,引发了探索。

  为了加速落实国务院建设保障房要求,在全国省会城市当中率先成立住房保障局的长沙市,探索在大力气新建公共租赁房同时,盘活农民富余的拆迁安置房。记者调查发现,长沙适当引入市场化的手段探索盘活社会富余存量住房的做法,或可短时期快速筹集大量可用房源,加速解决住房保障这一民生之难。这一探索也面临一些难题需要破解。

  拆迁农民安置富余房催生“盘活”理念

  走进位于长沙高新区麓谷街道的长丰小区,在靠西的位置能够看到十栋小高层楼房并排而立,它们被围栏与小区内的其他楼房分隔开了,这个小天地内有食堂、浴室、娱乐和安保等公共配套设施,很像是以前国有工矿的员工宿舍区。

  长丰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代表李智明告诉记者,这里是长沙高新区通过归集盘活农民拆迁安置房建成的第一个公共租赁住房小区,里面已经住进了长沙宇顺显示技术有限公司、中联重科等园区企业的1000多名员工,不久还有一批企业的员工住进来。

  2010年9月,长沙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在高新区整合10万人规模的公租房源,解决科技创业人员和产业工人的住房问题。当年10月,长沙高新区全面启动了公租房的规划建设。

  当时,长丰集体经济组织在划拨的生产安置用地上建了10栋总面积约五万余平方米的楼房,准备用来出租以补贴失地农民的生计。但是一时难以找到这么多租户,零散的出租管理起来很麻烦,也易滋生社会矛盾。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长沙高新区公租房管理办公室提出将这10栋房子改造成公租房,然后整体出租给园区内有需要的企业,双方一拍即合。

  长丰集体经济组织根据高新区给出的装修标准,利用集体资产和银行贷款,每平方米投入260元左右的资金对房子进行了统一装修,高新区又投入200万多元完善了公共配套设施,并且还给长丰集体经济组织提供了三年贷款基准利率的全额贴息,然后又在求租企业和长丰集体经济组织之间建立起了对接平台,中联重科等企业很快与长丰集体经济组织签约入住。在此过程中,长沙市的决策者认识到,在大力新建同时,通过盘活闲置房源,是加速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便捷之道。

  长沙市委、市政府把加快住房保障工作当作民生首务,近年来一直在探索如何尽快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2007年,长沙市在全国率先成立市住房保障工作局。2008年,长沙市摸底发现全市有五万户急待购买经济适用房的困难户和无房户,有五万户国企职工没有享受到福利分房,有5万户棚户要改造,有50万户外来务工和新增就业人员的住房要解决。当年,市委、市政府确立工作目标,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实现人人享有住房保障、家家拥有一套住房的工作目标。

  在使用行政手段的同时恰当结合市场手段,是长沙加速推进住房保障的鲜明特色。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长沙全市商品房销售率只有30%多,而经适房申购积压达3万余户。长沙在积极自建保障房同时,在省会城市中领先对经适房改实物分配为货币分配。改革一方面有利于积压的商品房销售,稳定房产市场,又有利于拿到补贴的老百姓能够早日并且按喜好地点买房。2009年,长沙市发放这项补贴近12亿元。

  长沙高新区公租房管理有关负责人王鸿告诉记者,按照长沙市政府103号令规定的给每个被拆迁农民人均80平方米房子的生产生活安置标准,三口之家就有240平方米,在充分考虑生活需要的基础上,一户人家约有一半即120平方米的房源面积可以通过“回租”被盘活。

  按照长沙高新区的发展规划,在未来三年,高新区被拆迁农民将达到两万人,在建和新建安置房达到170万平方米,加上已经建成的近50万平方米安置房,长沙高新区公租房管理办公室预计有70万平米左右的安置富余房,这些都可以进行有效盘活。

  通过问卷调查、召开企业负责人座谈会等多种形式,长沙高新区了解到入区企业的租房需求达到近100万平方米,而随着产业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张,公租房的需求还将逐年增加。在弄清需求规模的基础上,长沙高新区明确了“盘活70万平方米、新建30万平方米、满足10万人住房需求”的公共租赁住房发展目标。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林伟】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