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重庆公租房建设获全国社保基金单笔最高贷款 (2)

2011年07月13日 09:39 来源:重庆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上述五个特点形成了重庆公租房的模式。我们对这个模式长远的合理性充满信心。”黄奇帆肯定地说。

  公租房的建设对重庆发展带来三大好处: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有利于推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有利于拉动内需

  “当然,公租房的建设,对重庆发展也带来三大好处。”黄奇帆说,一是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城市里,贫富差距很重要的表现为住房上的差距,所以,政府要缩小贫富差距,走共同富裕道路,至少要让居者有其屋,即使没有产权也要有房子住,在这个意义上讲,建设公租房是缩小“三个差距”的一个重要通道。

  二是有利于推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公租房建设使得城市化进程中不产生贫民窟,有了公租房,就不会有这些现象出现。同时,公租房建设与户籍制度改革结合,是城市化进程中进城农民工的福音,重庆就是把几百万农民工户籍制度转化与几百万农民工的公租房保障相结合来推动,成为促进重庆城市化、工业化的“撒手锏”。

  三是有利于拉动内需。较低的公租房租金能够减轻老百姓的购房压力,老百姓可以把省下来的钱用于消费,拉动经济发展。

  全国社保基金贷款重庆公租房建设,是形成合理的保障房融资体系的一个信号、导向、象征

  对于此次签约的意义及其带来的影响,黄奇帆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全国社保基金今年以来启动保障房投资,对重庆公租房建设提供45亿元贷款,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一笔,体现了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对西部大开发,对重庆公租房建设的巨大支持。

  更重要的是,此次签约是形成合理的保障房融资体系的一个信号、导向、象征。保障房的钱从哪里来?找私人老板投资,让社会老百姓买股票、买债券,还是银行贷款?各地都在考虑这件事。目前,重庆的保障房融资体系由几个方面构成:一是政府出钱;二是银行贷款;三是信托投资;四是各种保险基金。此次签约,代表重庆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保障房融资体系,而且随着社保基金的签约,也为各种商业保险基金用更多样化的方法与重庆进行合作打下基础。并且,这次签约,是非银行融资资金进入保障房、进入公租房的一个基础性的、先导性的、示范性的事件。相信在这个案例的推动下,不用多久,重庆公租房的各种投资渠道都会有具体的操作结果。

  重庆公租房是良好不动产,是市政府的优质资产,不会有融资风险

  谈及公租房的各种融资是否会产生不良资产或有什么风险,黄奇帆明确表示,重庆通过深入分析房地产市场和公租房体系,得出结论是公租房将成为市政府的优质资产。我们通常所说的房地产泡沫、房地产风险,是指一个房子的房价是1万元/平方米,你用2万元/平方米、3万元/平方米甚至更高价格买过来,那么这个房子就会有泡沫,这样的房屋贷了款就会有风险,就会坏账。而重庆公租房是“裸体”的成本,一没有出让金,二没有税收,三不收配套费,四是企业没有利润,是低无可低的成本价所形成的资产,这个资产中还有一部分是政府拨款,政府不准备去回收。稍有金融知识的人想像一下,房价再怎么波动,也波动不到公租房价格,因为公租房价格本来就是最低成本,是政府对低收入群体保障的成本价。而且,重庆公租房建设资金能够做到动态平衡,公租房的租金收入可以平衡融资的利息,一部分公租房用低成本卖给老百姓的时候也能回收一部分钱还本金,另外,公租房还配套建设了大量的商业设施,出售这些商业房地产回笼的资金也可以归还公租房本金。因此,公租房就是良好不动产,是市政府的优质资产。

  据了解,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今年已签约投资保障性住房105亿元,重庆所占份额最大。此次国家社保基金投建的重庆公租房项目,位于主城副中心之一的茶园新区。该区域是重庆未来10年两个万亿级工业走廊的交汇点,规划布局有电子通讯、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集群,将形成1000亿级产业园区。茶园公租房项目于去年9月开工,用地48.2公顷,总建筑面积200多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可容纳约10万人,为城市副中心提供有力的公共服务支撑。

  按照协议约定,交银信托作为社保基金理事会受托人,发放信托贷款。同时,由重庆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国家开发银行发放的银团贷款提供担保。(记者 商宇)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慧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