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现场会18日在哈尔滨市召开,省委书记吉炳轩主持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他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决打赢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攻坚战,确保圆满完成既定目标,并力争超额完成任务,让更多城乡中低收入群众住上舒心房。
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宪魁,省政协主席杜宇新,省领导刘国中、刘东辉、于莎燕出席会议。
当天上午,与会同志先后来到哈尔滨市的陶瓷小区建设现场、朝鲜屯项目现场和群力西区项目现场参观考察,详细了解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情况。今年,哈尔滨市承担的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8.7万套,占全省83万套的10.6%。为了完成这项硬任务,哈尔滨市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列为改善民生的“一号工程”,通过大范围实施棚户区改造,加快廉租房、经适房、公租房建设,全力保开工、促进度。截至7月15日,全市保障性安居工程总开工套数58393套。其中,主城区开工率74.6%;呼兰、阿城区及10县(市)开工率57.8%。与会同志对哈尔滨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在城市新区的黄金地段建设大规模有品质的保障性住宅,是市委市政府给百姓办的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
会上,哈尔滨市市长林铎,伊春市、七台河市、省森工总局、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主要负责同志分别就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工作作了发言。
2008年以来,我省大规模实施了“三棚一草”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并将其列入全省“十大民生工程”加以推进。三年来,全省“三棚一草”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共完成投资1864.59亿元,城乡受益户数195.78万户。仅2010年,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开工套数就达到70.52万套,泥草房改造达22万套。目前,我省已初步形成了以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为重点,以棚户区和泥草房改造为支撑,以经济适用住房为补充的覆盖城乡中低收入群体的新型住房保障体系。
吉炳轩同志在认真听取了大家的发言后指出,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部署,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政治意义,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一要充分认识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是安居乐业、增加收入、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是民生工程中的重中之重。住房是人的安身之处、立命之所,是人的基本需求、基本权利。居者有其屋,是千百年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人类从最初的穴居、巢居,到后来的造屋、筑城,直到现在住进现代化的房屋和城市里,是人类生活之必需、社会之进步、文明之发展。安居才能乐业,只有让人民群众住有居所,住得安心、舒心,生活才会有奔头,创业才会有劲头。
安居还能增收,实施“三棚一草”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国家和省里投入了大量资金,减少了居民购房支出,增加了财产性收入,这是我们党给人民群众的实惠。我们把保障性安居工程作为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是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是我们执政党的使命和责任。二要充分认识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是打造新村、建设小镇、开发城市的有效手段。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对于加强城乡建设、改善城乡面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推进“三棚一草”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就是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就是在推进小城镇建设,就是在推进“三优”文明城市建设。三要充分认识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是调整结构、拉动内需、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既能增加投资,又能带动消费。住房建设能够拉动建筑、建材、运输、物业、餐饮、家电、家具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相关行业的发展。政府增加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支出,可以发挥乘数效应,对推动经济发展作用十分巨大,效果十分明显。四要充分认识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是凝聚人心、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重大举措。我们为老百姓建设保障性住房,比做多少报告、搞多少教育都强,这是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有效举措,也是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
吉炳轩强调,今年我省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繁重,必须强化措施、攻坚克难,毫不动摇地坚决打赢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攻坚战,确保圆满完成既定目标,并力争超额完成任务。一是要科学规划。要努力建设一批规划设计品位高、质量好、有地域特色的保障性安居工程示范项目,真正成为群众满意的民生工程。要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同城乡建设结合起来,着力打造城市居住工程新亮点。要科学规划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小区的公共设施,特别是教育、卫生、商业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要着力抓好楼体设计,重视户型设计,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二是要依法拆迁。要坚持科学拆迁,始终做到以政府为主导,实事求是,一事一议,公平合理,统筹考虑,把工作做细做实。要坚持惠民拆迁,让利于民,以政策的有效落实来保证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要坚持有情拆迁,带着深厚感情去做群众工作,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要坚持阳光拆迁,把拆迁政策和程序向社会全部公开,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要坚持依法拆迁,依法保证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三是要多元投入。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