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套保障房的投入,让2011年成为“保障房之年”。在收官之时,各地政府也在为保障房公平分配做出各种各样的努力,据媒体报道,自2011年以来,北京上海等地共清理骗保家庭近万户。
与此同时,通览现实中的保障房制度,仍有诸多疑问需要解决:廉租房公租房退出机制如何贯彻并人性化?两限房配售信息如何公开透明?珍贵的保障房资源,如何确保一一分配给最需要的人?
■ 退出机制
“廉租房租户收入超标,能不能直接转成公租房?”
北京地铁八通线向西,管庄站下车,打黑车再花上15块钱,便可以抵达集中着多个保障房小区的常营。无论从规模还是房屋样式,金隅丽景园在偌大的居民区内都算不上扎眼,但是这里却成为保障房的风云际会之地。全因为小区里的两栋廉租房住宅楼——9号楼、10号楼。
2011年初,丽景园廉租房租户郭春平保障资格被质疑,扯出公众对于保障房资格审核的猜测;而就在年底,郭春平等数十户居民因收入超标面临被清退的境地,再次引发公众对于廉租房的关注。
一方面,人们对于住建委等有关部门严格审核表示支持,而另一面,保障房制度无法无缝衔接的尴尬也暴露无遗。被廉租房资格排除在外的租户,很有可能又将面对租住商品房的尴尬与无奈,而这样的现实,显然与保障房的初衷背道而驰。
张先生(丽景园10号楼租户,低保户,在新一年的资格审核中再次过关):
这事得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政府把这个标准严格执行当然是对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嘛。如果你超标都不退出,那不更得让人批评了。你收入增长了,有钱租房,再占着这个资源,那就说不过去了。
可另一方面,刚住一年就被轰出去,是有点让人觉得别扭,何况这大冬天的,让人家再租房,你说哪儿租去?
现在不是讲人性化吗,我觉得廉租房也得搞人性化。你不如审查的时候严点,标准有点弹性,不让有钱有势的抢这个资源,但真是收入增长一点,只要不超过一个限度,就给他一个余地,住几年再搬,这样也能让人心理上接受。
郑爽(化名,丽景园9号楼住户):
(租户面临清退)这事我们都听说了,我就觉得廉租房退出的标准是不是太硬了?我们当时住进来的时候还签了几年的合同,结果这一年不到就把人家清退,弄得我们都有点儿害怕,害怕轮到自己的那天。
这事我想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我们一家人现在一个月收入一千多,廉租房确实解决了我们的实际困难。可如果以后我找到份工作,收入两千多,超出标准了,我就应该自己去租房。但我自己出去租房的费用肯定高,虽然多挣了1000块钱,但生活水平没准倒降低了。真让我去买经济适用房,我还是买不起,等于我还是夹心层。况且老话说得好,搬家三次等于火烧一次,这样让人搬来搬去能算是保障了大家吗?
我看网上有一种方案,廉租房租户收入超标,能不能直接转成公租房?就是说租户如果超过了收入标准但超出的不多,就让他以公租房的价格继续租这个房,也就别搬家了。我觉得这样的方案比较能让人接受,毕竟保障制度应该做到无缝,总不能我刚从这个低谷爬出来,立即又跌到另一个窟窿里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