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楼市整体遇冷,从下半年开始,价格成为刺激成交的唯一因素。不过,正如经济学上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描述的那样,降价手段第一次用时可以刺激购房者心理,成为打开楼市观望迷局的钥匙。然而,随着上一波的需求因为降价消耗殆尽,新一波购房需求对房价预期不断下调时,开发商再一次使用降价手段效果已经不及第一次。近期,本报记者通过深入亦庄、通州、大兴等今年热点区域调查发现,进入2011年12月份以来,北京楼市陷入第二波观望。如何有效撬动买方市场,成为2012年摆在各个销售总监面前的头等大事。
第一波观望
2011年下半年开始出现了两次较为典型的特价风潮,一次是在七八月份,大约有15个项目推出特价楼盘,绝大部分集中于郊区,通州、大兴比重最高。但这部分推出特价的楼盘仅占到在售楼盘的不足5%。从数据上来看,8月份是北京商品住宅市场“量价”齐跌的转折点,第一批推出的特价房源虽然量少,且大部分属于滞销尾房,却传达出来自卖方市场真实降价的讯号。
根据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统计,2011年8月北京楼市新房签约率达到12.7%之后,陷入新的观望之中,2011年九十月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量为10742套,为2005年以来最低值,与成交量最高的2005年相比减少2万余套,比2008年时还减少了48.8%。同时,2011年“金九银十”在全年中的成交占比也跌入历史最低,仅为11.9%。
第二波观望
北京楼市另一次特价风潮是在2011年11月。10月底,上海、杭州两地掀起降价潮之后,北京大批项目纷纷开始“特价”行动。有机构统计,11月以来,有150个楼盘参与特价促销,占到全市在售楼盘的15%,降价幅度也从上一次的每平米1000-2000元下调至2000元以上。这一次,包括朝阳、海淀在内的城区项目增加。日益严峻的市场形势使得楼市由“暗降”转为“实降”,“以价换量”逐步成为新建商品住宅市场的主流认识。
但是当开发商们达成降价共识之时,购房者的心理预期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一再调低心理底价,第二轮降价的效果明显不如第一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25日,12月项目成交461套,当期签约率为9.8%,但如果去除创新园一个项目374套的成交量,当期签约率仅为1.9%。这不仅表明项目滞销程度的加深,更说明市场观望几乎达到临界值。
作为两次降价都深入其中的通州是全北京房价率先出现变化的区域,在限购后持续低迷至300套以内的成交,使得在8月房价就率先出现了跳水,在8-11月最高签约仅接近500套。而到了12月份,通州成交量更是出现了明显下滑。北京住建委网站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27日,12月内,通州商品房住宅签约套数仅为252套,均价为15860元每平米,成交量同比11月份同期的410套下调了28%,而成交价格则出现了暂时性的停跌。降价后,意向客户已经大部分入市。市场剩余的需求大部分为刚性需求,这部分购房者更容易观望,对房价下探的空间期待更多。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