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的“一步棋”
在业内人士眼中,2007年夏天的山西黑砖窑事件,是促动中国劳动保障监察发展的一个大事件。“从那之后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劳动保障监察,山西的每个乡村都建立了劳动保障监察的人员网络”,李新旺说。
知情人表示,这一事件也直接影响了200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三定方案。作为国务院大部制后新成立的部门,劳动监察局从以往法制司下属的一个处,跃升为一个局的建制。之所以不称为“司”,是因为对劳动监察局的职能设计,不仅仅是一个对内的机关部门,更承载着对地方劳动保障监察部门进行管理和指导的功能。隐含之意,其未来发展的蓝图,是实现垂直管理,使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摆脱地方掣肘。
“除了垂直管理,就这个局应承担的工作容量而言,它至少应与公务员局相似,再升半格儿”,王向前对本刊记者说。
而“升格儿”的问题对于地方的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而言,更为紧迫。“比如河南省劳动监察局是一个有着近20人编制的处级行政单位,而厅内同级其他行政处(室)一般只有3~4名工作人员。在实践中,近年来沈阳、济南、青岛、昆明等地都对当地的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进行了级别上调”,李新旺表示。
“目前,劳动保障监察的基本制度建设正在持续推进。我们也在研究卫生、环保、国土资源、林业等执法机构的执法方式和组织结构”,李新旺对本刊记者说,“去年我们已经发文对跨地区案件的协查机制作出了规范。今年还将探索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的社会公布制度。”
为弥补监察人员不足的短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年来在全国60个城市开展了网格化和网络化管理试点。即根据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辖区内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数量,以街乡或社区为基础,划分若干网格,配备劳动保障监察员和协管员,“责任到人”,并将数据信息实现网络化互通,以实现劳动保障监察管理的信息化、执法规范化、监管一体化。比如,上海已将全市划分为900多个“网格”,建立起一支2600余人的劳动保障监察协管队伍,各自对分管区域的劳动关系情况进行动态摸排。
“在当前劳资天平失衡、劳资矛盾高企,以及地方政府公司化倾向的背景下,要让劳动保障监察部门不再‘气短’,进而‘修炼’成强势的执法部门,难度确实较大,也需要一段时间、一个过程”,竹立家说,“但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契机下观察,强化劳动执法,硬化政府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确实可以起到重要的‘撬动’作用,可以视为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加速转型可走的一步胜棋。”
“随着劳动立法的力度加大,未来劳动保障监察的‘担子’将会越来越重。最近的一次考验,就是今年7月1日即将开始实施的《社会保险法》。届时,不为劳动者上社会保险、不缴欠缴社会保险费的投诉将骤然增加,这对于现有的劳动保障监察力量而言,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李新旺表示。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