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奖背后存利益驱动
随着评比达标表彰项目的泛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千奇百怪的奖项,争议颇大。
不久前,民政部对于由中国经济报刊协会开展的“共和国脊梁”时代功勋人物评比表彰活动引起社会关注。对于这一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行为,民政部对中国经济报刊协会作出停止活动3个月,没收违法所得5万元的行政处罚。对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发出了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将于近日履行听证等法律程序后作出处理。
民政部调查组称,“共和国脊梁”人物评比表彰活动未经批准、备案,又存在变相收费问题,确属违规。此外,超出了《行政等系统中央单位评比达标表彰保留项目目录》的范围。
民政部同时还查明,“共和国脊梁”与“中华脊梁”是两个不同的活动……媒体曝光的“关于参加《中华脊梁》大型文献首发式暨首届功勋中国系列人物颁奖盛典活动的邀请函”是承办单位将社团印章移花接木、伪造而成。民政部已将承办单位涉嫌违法的有关情况通报工商部门和公安部门依法处理。
对于上述结果,坊间称之为“两个‘脊梁’是两码事:一个违规一个造假”。
据了解,近年来一些莫名其妙的评奖越来越令公众不满:2009年岁末,发生在江苏省南京市的两起涉及评奖的事件,曾引起舆论的轩然大波,一是被称为“桥裂裂”的汉中门大桥获得“2009年度南京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二等奖”;一是被称为“楼歪歪”的山水云房花园小区被评为“江苏优秀住宅”。
王敬波认为,当前社会上评奖乱象的根源,还是在于政府部门评比达标表彰项目过多过滥。
“在一些地方,上级热衷于给下级颁奖,下级也乐于领奖。从行政机关运作的角度来看,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负有监督指导的职能,但没有哪条规定是允许颁奖的。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上下级之间已经形成利益共同体,互相借助这一过程捞取政治资本达到某些目的,所以评比表彰颁奖愈演愈烈,一些政府部门的风气也因此而变得十分浮夸。随着这股浮夸风的蔓延,社会各界也纷纷效仿,一些包藏着各种利益的颁奖评奖活动也变得十分常见。”王敬波说。
浙江省纪律检查委员会的一名工作人员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说:“不必讳言,一些地方和部门之所以热衷于搞评比达标表彰活动,是由于利益的驱动。有的利用表彰活动来违规收费,谋取小团体利益,使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蜕化成敛财的一种手段;有的直接向基层伸手,衍生出乱收费、乱摊派、乱要赞助等;有的甚至变相为亲属牟取私利。显然,泛滥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不仅干扰了基层的正常工作秩序,还加重了基层负担。”
“从深层次来说,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自考自评,是此前并不少见的政府部门绩效考核评估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各项工作往往由上级机关或同级政府中的特定部门作出评估,结果很难令公众信服,甚至可能沦为个别地方制造政绩的工具。”王敬波说。
正是由于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一些地方清理评比达标表彰项目的工作也如同“割韭菜”一般。
据公开资料显示,湖北省早在2005年7月就开始清理各项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到2006年底共清理出9515项,撤销6179项,撤销率为64.9%,后来还不止一次组织“回头看”和“再筛查”。但是其后,仍然出现反弹。比如某省直机关在2006年第一次清理后仅保留3项,可到2007年再次申报时,又多冒出5个新项目。于是,再次清理。至2009年9月,湖北省又清理出各种评比达标表彰活动2216项,涉及金额约613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