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家庭暴力,这个古老、隐秘的“社会之痛”,被“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疯狂的拳头”击出水面,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我国家庭暴力的普遍性触目惊心。10月21日,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在整个婚姻生活中曾遭受过配偶侮辱谩骂、殴打、限制人身自由、经济控制、强迫性生活等不同形式家庭暴力的女性占24.7%。
家庭不仅是人身体的住所,更是灵魂的港湾。在人类步入文明新时空的今天,为何诸多家庭仍是“温情面纱后面的暴力舞台”?家庭暴力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我们该提供怎样的反家暴“武器”?
1
“静悄悄的犯罪场所”——
家暴不分阶层,与学历无关,具有隐蔽性、持久性、周期性和残暴性的特点。多数受虐者平均遭遇24.3次家暴后,才向法律或社会求救
李阳家暴事件引起一些人对董姗姗家暴致死案的追忆。3年前,25岁的北京姑娘董姗姗与26岁的北京小伙王光宇共结连理。在珊珊母亲眼中,女儿的婚姻生活称得上美满。开宝马车的女婿是一家贸易公司经理,对女儿温柔体贴。可没料到的是,不到一年,女儿就被女婿殴打身亡。
“在中国人眼里,家庭暴力往往是‘没文化’的代名词,受害者也常被贴上‘忍气吞声的传统妇女’的标签。”北京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创始人王行娟指出,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国内外研究发现,能否成为施暴人,很大程度上与其成长环境,特别是原生家庭有关,而与学历无关。
“家庭暴力不分阶层,蓝领或白领家庭都可能发生。”王行娟介绍说,在我国,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贫富,家庭暴力的普遍性和高发性已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
“实际情况可能更严重,家庭暴力多具隐蔽性。”王行娟表示,面对暴力侵害,多数女性出于维系婚姻等考量,不愿声张,使家庭成为“静悄悄的犯罪场所”,造成家庭暴力的“冰山现象”。统计数据显示,绝大部分受访者平均遭受24.3次家暴后,才向法律或社会求救;10次以下求救者,不足14%。
近年来,我国家暴发生率不断上升,高学历、高收入人群的家暴行为呈增多趋势。狭义的家庭暴力指婚姻暴力,又称“虐妻”,除了肢体暴力,也包括不理睬对方的冷暴力。广义的家暴对象还有老人和孩子。
董珊珊案件中,受害人婚后3个月,坠入家庭暴力的陷阱。夫妻发生口角,丈夫便动辄打人,每次打完妻子后,都表示深深的忏悔,乞求改正的机会,甚至发誓要和妻子一起去死。可没过多久,又大打出手,暴力不断升级。结婚10余月,挨打半年多,妻子最终“被打伤后继发感染,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家庭暴力具有周期性。”王行娟指出,暴力发作期,施暴人像只凶狂的“恶狼”,暴力发泄后,又转身为柔顺的“绵羊”。受虐人被“暴风雨”后的“彩虹”眩惑感化,摒弃前嫌,重燃希望,双方进入关系蜜月期。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新的矛盾出现,愤怒积蓄期到来,施暴人再次像装满火药的鞭炮,“哧哧”冒烟,一点又炸。这种披着温情面纱的暴力循环是螺旋上升的,家暴程度会愈演愈烈。
李阳的妻子KIM在微博曝光家暴事件后,收到了许多有同样经历的女性来信。其中,一个女孩在信中写到:“好多年,我爸打我妈,我在旁边,他们打得好厉害。我妈很软弱,但她希望惩罚我爸爸,就割了腕……”
王行娟介绍,长期遭受家暴和反抗失败后,一些受虐妇女认识到自己根本无法阻止丈夫的暴行,于是变得越来越被动,越来越顺从,越来越无助,并且抑郁、自责,直至不堪忍受,最后自杀或杀夫。这便是美国心理学家沃柯博士提出的“受虐妇女综合征”。资料表明,我国五成以上女犯是因“以暴抗暴”走上犯罪道路的。
对于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而言,家暴行为不仅是“炸弹”,也是“祸根”。家暴有代际传递的规律。有关研究表明,与原生家庭没有暴力者相比,暴力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成为新的施暴者的几率高6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