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国对外援助统筹国内国际 为“走出去”铺路搭桥(3)

2011年01月10日 10:10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从“经贸大战略”到“走出去”

  1995年是中国对外援助框架全面改革的转折点,其背景是时任外经贸部部长吴仪提出的“经贸大战略”,即把对外贸易、资本流动和国际经济合作结合起来,运用国内外资金、资源和市场来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

  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对内,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逐步完善;对外,中国外交更强调“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其一,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援助内容、方式和主体更加多样化。

  在援助方式方面,除了提供无偿援助、无息贷款外,还积极推行政府贴息优惠贷款方式。以上述援助方式为依托,实现援助多渠道化,如经济技术援助、免除到期债务、维和行动、项目援助,人员培训、人道救援,派遣医疗队、提供奖学金,等等。

  在援外项目上,通过招投标方式,使企业、公司和科研院所等更多的法人单位与国外企业直接进行经济技术合作,进一步扩大参与援助的主体和对外援助资金来源多元化。

  其二,积极参与多边国际机构援助工作援助。1997年中国开始主动参与国际组织的多边援助。2000年中国又向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10个国际组织提供了多边援助。2007年,中国又加入了国际开发协会的捐助国名单,该协会是世界银行下属机构,专门为最贫穷的国家提供无息贷款。

  参与多边援助表明中国对外援助观念的重大转变,作为外交政策手段的对外援助虽然仍服务于国家利益,但是与冷战期间相比直接的政治或军事目的渐弱,人道主义以及国家责任、国际形象等方面的考虑在对外援助中的因素增加,这在中国对伊拉克、阿富汗、东南亚金融危机,乃至美国发生卡特里娜飓风以后中国提供的援助中都得到体现。

  其三,更加关注受援国能力建设。进入新世纪,中国政府先后多次在国际和多边场合宣布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外援助举措,并提出了对外援助的“五大举措”和“八项政策措施”。

  在具体操作上,遵循发展的规律,根据受援国和中国的比较优势,支持健康、教育、农业、能源、交通等领域的发展;积极推动受援国的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关注援助效果的可持续性和受援国的可持续发展。

  “对受援国而言,中国不仅是一个援助资金提供者、发展项目建设者,还应是发展技术知识和经验的提供者和传播者。”薛宏说道,成功的援外项目可以帮助受援国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和能力建设,促使受援国引进新的技术,新的管理方法,新的制度创新,以及好的政策建议,有效分享中国的发展经验及技术资源,打破发展瓶颈,在更大的范围或整体上有效地促进受援国的改革与发展。

  在此基础上,对下一阶段的对外援助工作,上述权威人士认为,应该坚持把对外援助视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帮助,既照顾对方利益,又带动我国企业“走出去”,促进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尚前名)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