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从沿海奋斗到返乡创业 中国农民工离开土地寻梦(2)

2011年02月22日 09:44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在湘潭石狮村与返乡农民工一起过年

  城乡之间的那些牵挂

  2月18日,刚过农历正月十五,就在这两天,赖红光准备动身南下广州。

  他在电话中告诉记者,父母已经帮他清点好了几块腊鱼、腊肉,挂在灶屋里,只等出门前装进行囊。

  春节,一晃眼就过去了。石狮村是湖南湘潭南边的一个村子,村里像赖红光这样从外地赶回家过年、节后继续外出打工的还有很多人。

  “这一拨人走后,村里很多地方就有些冷清了。”年前,村主任赖雪光骑摩托载着记者走家串户采访。他说,村里很多人,如今一年都难得见到一次了……

  跑得再远,不忘回家过年

  2月1日,农历腊月二十九,在横贯石狮村的砂石公路上,来来往往的人和车比平时多了起来,偶尔还会塞塞车,车里车外的人相互打量着,像是寻找熟悉的面孔,好打声招呼寒暄寒暄。

  这天上午11点,太阳终于划破天空,照在家家户户的门前,家家户户屋子里暖烘烘的,散发出糕点一样甜甜的味道。

  10多年前,石狮村是湘潭县荷塘乡政府所在地。乡镇合并后,乡政府机关、供销社、肉食站、农机站等单位撤了,一度在村民们眼里神气得很的砖房慢慢萧条、落寞起来。尽管全村985个青壮劳力中,出县出省打工的就有865人,但“行政中心”聚集多年的人气还在。

  在原乡政府机关周边,聚居着石狮村近两千村民中的三成以上人口,民居沿公路一线两边伸展开来,形成了大家嘴里的“街上”。

  不论是“街上”还是散居在山冲的人户,平日里人气并不像春节这么旺。有的人家终年“铁将军”把门,一到晚上,黑灯瞎火的房子显得孤零零的。

  “在家务农的,农闲时也多半就近打打工。”村支书马春泉告诉记者,村里产矽砂,市、乡、村开办的3个矽砂矿历史最长的有50多年,但都在2008年冰灾中先后停产、半停产,原本不愁工作的村民们,这才陆陆续续一拨一拨往外跑。

  刚开始时,大家一窝蜂地前往广州、深圳打工。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一下把外出的村民给冲散了。如今算来,除广东之外,他们跑的地方有杭州、廊坊、温州、北京等二三十个城市,远的出了国,到过尼日利亚、格鲁吉亚、沙特阿拉伯。

  不管跑得有多远,再远,春节也得回家过年。

  记者坐在村主任赖雪光摩托后座上在村里转悠时,外出打工的村民能回家的早回家了,还没回家的,大多已经在路上。石狮村在外打工的农民,有近半是泥木工、电焊工。因为按时“进厂”当普工的人不多,所以回家、出门的时间不是那样齐整,显得有些散漫。

  赖凯旗是赖雪光的堂弟,去年春节过后,他跟父亲赖新发一起前往广西南宁的一处工地打工。才干两个月,因赖新发发病,父子俩迫不得已辞工回家。父亲因病去世后,赖凯旗在家百无聊赖地待了4个月,直到今年1月才重新外出打工,干了20天又回来了。

  “这一次,拿到了2000多元钱工资。”赖凯旗说,他已经“比较满意了,至少过年不缺钱花”,而且春节后的去处也定妥了。站在屋外的台阶边,他显得有些悠闲,抬手指着远远的一幢门窗紧闭的二层楼房告诉记者,那户村民一家老小全在外地,不知今年会不会回来过年……

  留守的人,“守”着一堆难题

  石狮村虽然人均不到一亩地,但青壮年村民几乎倾巢而出,忙坏了村里种田的老把式。

  赖雪光开着摩托在一段山路上颠簸过后,在一户人家门前戛然而止。“咦,人呢?”他说,这是左能权家,老左已经60多岁了,可他一个人种了30多亩地,全是外出打工的村民撂给他的。

  赖雪光屋前屋后叫着“老左”,但左能权始终没有露面。他说,像老左这样种30多亩地的,全村有两三个,至于种个十来亩的就更多了。由于人手紧,原本种双季稻的水田很多只种一季稻了。

  “如今嘛,拿在外打工一天的工钱买一大袋米,可以吃上两个月,谁在乎那几亩地呢?”早几年,年过半百的言子琴在广西一家采石场打工时,不巧赶上金融危机。回到村里后,他在“街上”开了家餐馆。

  前年3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何宪来村里调研。言子琴在座谈会上说“在外打工很辛苦,回家自己创业更好”,何副部长听了后,冲他微笑着一个劲点头。他说,在家开店,收入还远远胜过在外打工的工资哩,“当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也蛮好的”。

  但村子毕竟不大,离镇里也不近,并非所有人都能就近立足谋生。村民跑得远远的,给村里的社会管理造成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

  最近两三年村里接连出现的计划外生育,就让村计生专干齐利纯煞是头痛。

  村里一个齐姓小伙子去年才满20周岁,按理应该过两年才达到法定婚龄,可他到今年春节时就已经满满当当做了3个月爸爸。孩子妈是河南省宜阳县人,生孩子时才满18周岁。

  “他俩是在广州打工认识的,从广州回来,就是为了生孩子,一下车先没回家,直接上了医院妇产科。”齐利纯说,像这样“生米煮成熟饭”让人措手不及、无可奈何的事,去年村里就发生3起,都是生孩子时在年龄上私下里打了一两年“提前量”。

  以前要成家的,总免不了事先男女双方走动相相亲,郑重其事的人家还会办一桌订婚酒,向邻里乡亲告知“未婚夫”、“未婚妻”的身份。如今,这些风俗全跟着村民外出的脚步一起跑没影了,很难捕捉到“管用”的任何信息。

  青壮劳力外出,还给村里留下了12位7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40多个15岁以下的留守儿童。孩子无论如何有大人照看着,但孤身的12位老人让人放心不下。2009年春,村党支部开会,按“就近、方便、关系比较好”等原则,为每位老人安排一名党员当“监护人”,隔三岔五地探望一次、问候一声。这样,老人们一直“没出过什么大事”。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