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从沿海奋斗到返乡创业 中国农民工离开土地寻梦(3)

2011年02月22日 09:44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城里乡里,保险何时“连”上

  代表“政府”的村党支部、村委会一到年关,也随着村民从外地归来的脚步连轴转了起来。

  村主任赖雪光在家门外刚把摩托车的支架踢开,就有从外地打工回家的老退伍兵前来索要年画:“不是说县武装部给每个退伍兵都送了一张年画吗?”“是是是,有的。”赖雪光招呼记者等一阵子,赶紧支起摩托回到里屋,给退伍兵拎来一副挂历和一页红底黑字的《致全县复员转业军人的慰问信》。

  1月30日和2月1日两天,赖雪光本来是载记者到村里采访,但他顺便给自己办了不少事,为在外打工回家的村民捎带“农业直补”、“新农合”证书、“新农保”试点宣传资料等等。

  湘潭县是“新农保”即“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根据政策,若是在务工所在城市办了养老保险,进城务工的农民就不得再在村里“重复享受”这一待遇。“但很多情况现在让人弄不清楚。”赖雪光说,外出打工的办没办养老保险全凭各人回家自己说了算数,有点儿乱,“不过,总有一天全国一连网,就一目了然了”。

  早两年随国内的大型建筑公司先后到尼日利亚、沙特阿拉伯做装模工的村民马建平告诉记者,在国外没谁给自己买过养老保险,连医保、工伤险也没谁说起过,“出门在外,公司全给你兜着,好意思问人家要保险吗”。

  “我在浙江、江苏各买了3年养老保险,在广东也买了好几个月,这3个地方以后怎么才能‘连’到一块呢?”村民马昔军从1991年开始外出干油漆活,是村里有名的打工“专业户”,如今已在企业做到了管理层。20年的农民工工龄却只买了6年多养老保险,而且还不在同一个地方,说起这事,他的眉头就一拧一拧地犯难。

  坐了赖雪光的摩托,下车采访时,记者也总是帮衬着他打听打听从外地回家的农民工是不是买过保险。在从浙江余杭回来的村民赖宇春家,刚一提起这个话题,赖宇春便神气地离座而起说:“我有!”

  他掏出钱包,从包里摸出张“余杭医疗保险卡”,捏着在记者眼前晃了晃说:“就是这个!”

  “这是医保卡,不是养老保险。”赖雪光推测,买了医保,一般就买了养老保险的。赖宇春侧着脑袋想了想,点点头说:“可能也是。”他告诉记者,在余杭打工的租住房里,“确实还有一本东西搁在抽屉里,没仔细看,大概就是你们所说的养老保险了”。

  石狮村“新农保”是2009年底开始办理的,村民齐向华告诉记者,当年60岁的父亲齐贵荣此后每个月都能拿到55元养老金,母亲康满珍从2010年11月起也享受了养老金待遇,只是他帮妈妈缴过200元钱保费,康满珍每个月能拿到56.9元钱。齐贵荣说:“有了养老金,就像多了一个会挣钱的儿子。”

  齐向华“会”挣钱,是搭帮湘潭县总工会在村里办的一期电焊工培训班。齐向华说,通过培训考到焊工证后,近一年多一直在外地打工。

  记者到村里采访前,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总工会主席韩炎早就介绍过,2009年夏,工会联合县里有关部门带着10多台焊机到石狮村办班,原本只准备招收50个学员,没想到加上周边村子积极报名的,一下来了100多青年农民。在60个石狮村民中,有20多人是从外省打工地特意赶回来的。

  “说不定哪一天,人们更喜欢住在乡下”

  乡下的春节没有张灯结彩,也没有歌舞飞扬,但年味浓浓,比城里炫目的奢华更加朴实而绵长。

  城里只是村民谋生的去处,而乡下,才是他们真真切切生活的地方。

  劳碌一年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回来,一年不见,彼此大声打着招呼,悠闲、散漫的气息中弥漫着浓浓的乡情和亲情,留守的孩子们也因父母回家而欢呼雀跃,在田间地头、屋前屋后追逐嬉闹。

  68岁的村民赖伟容是村里的第一代农民工,他1966年就出门在外做木工,直到1996年生病才再没外出,一直待在家里。

  儿子赖红光跟父亲学木工,在广东跑过顺德、南海等十多个市县。1月30日,农历腊月二十七,赖红光与妻子一起从广州坐武广高铁回家。先一天,为了排队买票,他从半夜两点排到早晨7点。他说:“车票是贵了点,但还是划算。很多农民工都坐高铁回家,就是因为快,值。”

  父亲近些年身体单薄,天一冷,就要铲柴火头烤火。腊月二十九那天,记者到赖家采访时,赖红光正在门前收拾柴火。他告诉记者,他一回家,就上山打柴,把枝枝丫丫拖到屋前地坪,剁作半米来长,捆成一抱大小,堆在杂屋里,供年迈的父母在家烧饭、出柴火头烤火。

  赖红光回家前,母亲早已趁大太阳的天把棉絮、床单晒得软软的,还熏制了一大堆腊鱼、腊肉准备过年。睡在自家的床铺上,吃着用柴火、大铁锅烧出来的饭菜,那种幸福感受是在城里任何一个角落都难以找到的。赖红光叹息着说,只是这种幸福太短暂。

  在广东,赖红光一直是自己揽活儿干。“是不是骑着自行车,在车前挂一块纸板,写着‘承接家装’……”记者问。“你知道的嘛,我,就是这个样子。”他扬起头来,笑了笑说。

  在外地打工10多年,赖红光发现,如今的城市都被弄成了一个模样,连超市里的货物都没多大差别。他说,现在很多人都想住进城市生活,说不定哪一天,人们更会喜欢住在乡下的……(龙巨澜)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